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资本主义萌芽 近代化曙光的出现(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年(1369) 八百九十八顷

三年(1370) 二千一百三十五顷(山东、河南、江西的数字)

四年(1371) 十万六千六百六十二顷

六年(1373) 三十五万三千九百八十顷

七年(1374) 九十二万一千一百二十四顷

八年(1375) 六万二千三百八顷

九年(1376) 二万七千五百六十四顷

十年(1377) 一千五百十三顷

十二年(1379) 二十七万三千一百四顷

十三年(1380) 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一顷

十三年中增加的垦田数字为一百八十万三千一百七十一顷。到洪武十四年全国官民田总数为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一十五顷。增垦面积的数字占十四年全国官民田数字的二分之一。由此可知,洪武元年(1368)的全国已垦田面积不过一百八十多万顷(不包括东北、西北未定地方和夏的领土四川和云贵等地)。再过十年,十四年(1381)的数字为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44)经过多年的垦辟和大规模全面的丈量,二十六年(1393)的数字为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45)比十四年(1381)又增加了四百八十四万顷,比洪武元年(1368)增加了六百七十万顷。

第二表现在本色税粮收入的增加,洪武十八年(1385)全国收入麦米豆谷二千八十八万九千六百一十七石(46),二十三年(1390)为三千一百六十万七千六百石(47),二十四年(1391)为三千二百二十七万八千九百八十三石(48),二十六年(1393)为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石(49)。二十六年(1393)比十八年(1385)增加了三分之一的收入。和元代全国岁入粮数一千二百十一万四千七百余石相比,增加了差不多两倍。(50)历史家记述这时期生产发展的情况说:“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岁歉,有司往往先发粟赈贷,然后以闻。”(51)

第三表现在人口数字的增加,洪武十四年(1381)统计,全国有户一千六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三千三百五。(52)二十六年(1393)的数字为户一千六百五万二千八百六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53)比之元朝极盛时期,元世祖时代的户口:户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口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54);户增加了三百四十万,口增加了七百万。

第四表现在府县的升格,明制以税粮多少定府县等级:县分上、中、下三等,标准为田赋十万石、六万石、三万石以下。府也分三等,标准为田赋二十万石以上、二十万石以下、十万石以下。(55)从洪武八年(1375)起,因为各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垦田和户口的增加,田赋收入增加了,不断地把府县升格,例如开封原为下府,因为税粮数超过三十八万石,八年(1375)正月升为上府,河南怀庆府税粮增加到十五万石,陕西平凉府户口田赋都有增加,三月升为中府。十二月以太原、凤阳、河南、西安岁收粮增加,升为上府,扬州、巩昌、庆阳升为中府,明州之鄞县升为上县。山东莱州税粮不及,降为中府。(56)扬州残破最重,经过八年时间,已经恢复到收田赋二十万石以下的中府了,从这个名城的恢复,可以推知全国各地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第五表现在粮食的增产,特别是桑麻棉花和果木的普遍种植,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购买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一方面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原料,另一方面农民所增加的购买力又促进和刺激了商业市场的繁荣,出现了许多新的以纺织工业为中心和批发绸缎棉布行号的城市。

二、棉花的普遍种植和工商业

棉布传入中国很早,南北朝时从南洋诸国输入,称为吉贝、白叠。(57)国内西北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产棉,唐灭高昌,置西州交河郡,土贡?布。?布就是白叠。(58)宋元间已有许多地区种棉,但是在全国规模内普遍种植和纺织技术的提高,则是明朝初年的事情。(59)

在明代以前,平民穿布衣,布衣指的是麻布的衣服。(60)冬衣南方多用丝绵做袍,北方多用毛皮做裘。虽然也有用棉布做衣服卧具的,但因为“不自本土所产,不能足用”(61)。唐元稹诗:“木绵温软当绵衣。”元太祖世祖遗衣皆缣素木绵,动加补缀。(62)宋谢枋得诗:“洁白如雪积,丽密过锦纯,羔缝不足贵,狐腋难比伦……剪裁为大裘,穷冬胜三春。”(63)可见棉布到宋末还是很珍贵的物品。

宋代福建、广东种植棉花的日多(64),琼州是纺织中心之一,妇女以吉贝织为衣衾,是当地黎族的主要副业生产。(65)元代从西域输入种子,种于陕西,捻织毛丝,或棉装衣服,特为轻暖。(66)元灭南宋后,浙东、江东、江西、湖广诸地区也推广棉花的种植,生产量增加,棉布成为商品,用的人日多。(67)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令当地人民每年输纳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二十八年(1291)五月罢江南六提举司岁输木绵。(68)成宗元贞二年(1296)始定江南夏税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69)

由于种棉面积的增加,种植和纺织的技术需要总结和交流,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司农司编印《农桑辑要》,以专门篇幅记棉花的种植方法。(70)纺织的工具和技术通过各地方劳动人民的创造和交流,日益进步。据12世纪80年代的记载,雷化廉州南海黎峒的少数民族,采集棉花后,“取其茸絮,以铁筋辗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71)。稍后的记载提到去籽后,“徐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72)。到13世纪中期,诗人描写长江流域纺绩情形说:“车转轻雷秋纺雪,弓湾半月夜弹去。”(73)已经有纺车、弹弓和织机了。江南地区的织工,“以铁铤辗去其核,取如绵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绵,令其匀细,卷为小筒,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74)。但是所织的布,不如闽广出产的丽密。琼州黎族人民所织的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为工巧。(75)黄河流域主要陕西地区的纺织工具和技术比较简陋,只有辗去棉子的铁杖和木板,棉花的用途只是捻织粗棉线和装制冬衣。(76)一直到13世纪末年,松江乌泥泾的人民,因为当地土地硗瘠,粮食不够,搞副业生产,从闽广输入棉花种子,还没有蹈车椎弓这些工具,用手剖去子,用线弦竹弧弹制,工具和技术都很简陋,产品质量不高,人民生活还是很艰苦。(77)

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乌泥泾人黄道婆从琼州附海舶回来,她从小就在琼州旅居,带回来琼州黎族人民的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教会家乡妇女以做造、扞、弹、纺、织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的技术,织成被褥带蜕,其上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一时乌泥泾所制之被成为畅销商品,名扬远近,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靠纺织生活的有一千多家。(78)诗人歌咏她:“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回,千柚乌泾夺天造。”(79)当地妇女参加纺绩生产的情形,诗人描写:“乌泾妇女攻纺绩,木棉布经三百尺,一身主宰身窝低,十口勤劳指头宜。”(80)到了明朝初年,不但江南地区的农村妇女普遍参加纺织劳动,连有些地主家庭的妇女,也纺纱绩布,以给一岁衣资之用了。(81)松江从此成为明代出产棉布的中心,“其布之丽密,他方莫并”(82),“衣被天下”。(83)松江税粮宋绍兴时只有十八万石,到明朝增加到九十七万石,其他杂费又相当于征赋,负担特别重,主要依靠纺织工业的收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84)。

黄道婆传入琼州制棉工具和技术之后的二十年,王祯所著《农书》,列举制棉工具有搅车即蹈车,是去棉籽用的。二弹弓,长四尺许,弓身以竹为之,弦用绳子。三卷筵,用无节竹条扞棉花成筒。四纺车。五拨车,棉纱加浆后稍干拨于车上。六(左车右壬)车,用以分络棉线。七线架。到元末又有了檀木制的椎子,用以击弦。(85)生产工具更加完备和提高了,为明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技术条件。

朱元璋起事的地区,正是元代的棉业中心之一。灭东吴后,又取得当时全国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原料和技术都有了基础,使他深信推广植棉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有效措施。龙凤十一年(1365)下令每户农民必须种木棉半亩,田多的加倍。洪武元年(1368)又把这一法令推广到全国。棉花的普遍种植和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明代中叶以后,棉布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成为人民普遍服用的服装原料,不论贵贱,不论南北,都以棉布御寒,百人之中,只有一人用茧绵,其余都用棉布。过去时代人穿的縕袍,用旧絮装的冬衣,完全被用木棉装的胖袄所代替了。(86)就全国而论,北方河南、河北气候宜于植棉,地广人稀,种植棉花的面积最大,是原料的供给中心。南方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人民纺绩技术高,是纺绩工业的中心。这样又形成原料和成品的交流情况,原棉由北而南,棍布由南而北。(87)从经济上把南方和北方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