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1页)
03
实际上这数目突升突降的古怪,倒并不是儿戏,只是一种虚伪的造作。洪武十四年(1381)的户口数,也许是实际上经过调查,永乐元年(1403)的数字,只是臣下故意假造,去博得皇帝高兴的趋奉行为。以后流亡渐多,原额十去四五,册籍只是具文,州县官臆度造报,中央也就假装不知道。以此忽升忽降,竟和实际情形毫不相干。在田土数目方面也是同样的古怪,洪武二十六年(1393)时核天下水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到弘治十五年(1502)天下土田只剩四百二十三万八千五十八顷,一百零九年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251)户口和土田日渐消减,当然有其他种种原因,不过,农民的逃亡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逃亡的情形因政治的腐败而加速发展,登记人口和土田的黄册制度由之破坏,使农民和土地不相联系。这影响,一方面,慢慢地,统治阶级的基础因之日益动摇;另一方面,治安不能维持,农民叛乱接踵而起。在反面,逃民此往彼来,被抛弃的土地为地主所兼并,农民却跑到另一地带去和人争地。土地分配因之愈加不均,地主和贫农的关系也愈趋恶化。在这情形下,从天顺到正德爆发了几次空前的农民叛乱。
作者附识:这原是我预备要写的《明代的农民》一文中的一段札记。因为篇幅的限制,材料未及全盘整理,行文系统未能如意。凌乱破碎之处,自知不免。阅者谅之。
(1)《毛泽东选集》卷二第625页。
(2)《明太祖实录》卷五。
(3)《明太祖实录》卷三三。
(4)顾炎武:《日知录》卷一〇,《开垦荒地》。
(5)《明太祖实录》卷二九。
(6)《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
(7)《明太祖实录》卷五三。
(8)《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八、二五〇。
(9)《明太祖实录》卷九六、一九三。
(10)《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二、一六四。
(11)《明太祖实录》卷一八。
(12)《明太祖实录》卷二五〇。
(13)《明太祖实录》卷二二。
(14)《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卷二三六、卷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
(15)《明太祖实录》卷五三。
(16)《大明会典》卷一七,《户部田土》。
(17)《大明会典》;《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
(18)《明太祖实录》卷二一。
(19)《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
(20)《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
(21)《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
(22)赵翼:《陔余丛考》卷四一,《凤阳丐者》。
(23)《明太祖实录》;《明史》卷八八,《河渠》六,《直省水利》。
(24)《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三;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二,《水利》。
(25)《明太祖实录》,卷一五;《明史》卷一三八,《杨思义传》。
(26)《明太祖实录》,卷二七、二〇七;查继佐:《罪惟录》;《明太祖本纪》卷一。
(27)《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五、二二二、二三二、二四三、二四六;《明会典》;朱国桢:《大政记》;《明通纪》。
(28)《明太祖实录》卷七七、二四三。
(29)《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五;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开国规模》。
(30)《古今图书集成》,《农桑部》。
(31)《明太祖实录》卷三〇。
(32)《明太祖实录》卷六一、二二三。
(33)《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