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03(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4)《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二、一一八、一五三、一五九、一六三。

(35)《明太祖实录》卷二七。

(36)朱彝尊:《明诗综》卷一〇〇。

(37)《明太祖实录》卷三八。

(38)《明太祖实录》卷六九、二二〇。

(39)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重惩贪吏》。

(40)《明史》卷二八一,《循吏传序》。

(41)《大诰续诰》。

(42)《明太祖实录》卷一三〇。

(43)《明太祖实录》卷五三、二〇二、二一一、二三一;朱健:《古今治平略》;《明史》卷七八,《食货志》卷二。

(44)《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二一四。

(45)《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田制》。

(46)《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

(47)《明太祖实录》卷二〇六。

(48)《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

(49)《明太祖实录》卷二三〇。《明史·食货志》:“赋役作夏秋二税,收麦四百七十余万石,米二千四百七十余万石。”

(50)《元史》卷九三,《食货志》,《税粮》。

(51)《明史》卷七八,《食货志》卷二,《赋役》。《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一:“山东济南府广储、广丰二仓,粮七十五万七千百,蓄积既多,岁久红腐。”

(52)《明太祖实录》卷一四〇;卷二一四:“二十四年(1391)为户一千零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口数比十四年少三百万,是不应该的,可能传写有错误,今不取。

(53)《明史》卷七七,《食货志》卷一,《户口》。

(54)《元史》卷九三,《食货志》。

(55)《明史》卷七八,《食货志》卷二,《赋役》。

(56)《明太祖实录》卷九六、九八、一〇二。

(57)张勃:《吴录·地理志》;《南史》,《呵罗单传》《干陀利传》《婆利传》《中天竺传》《渴盘陀传》;《北史·真腊传》;《梁书·林邑传》;《唐书·环王传》。

(58)《南史·高昌传》;《唐书·地理志》。

(59)明丘濬《大学衍义补》:“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故表出之,使天下后世,知卉服之利,始盛于今代。”

(60)孔鲋《小尔雅》:“麻纻葛曰布。”桓宽《盐铁论》:“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陈书·姚察传》:“门生送麻布一端,谓之曰:‘或所衣者,止是麻布。’”

(61)元王祯:《木绵图谱序》,引《诸番杂志》。

(62)《元史·英宗本纪》。

(63)《古今书图集成》,《木绵图》。

(64)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赵汝适:《诸番志》下。方勺《泊宅编》:“闽广多种木绵。”彭乘《续墨客挥犀》上:“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通鉴》卷一五九胡三省注:“木绵江南多有之……织以为布,闽广来者尤为丽密。”邱濬《大学衍义补》:“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壤接西域故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此种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

(65)《宋史·崔与之传》。

(66)《农桑辑要》卷二。

(67)王祯《木绵图谱序》:“木绵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被服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

(68)《元史》卷一五,《世祖本纪》。

(69)《元史》卷九三,《食货志》,《税粮》。

(70)《农桑辑要》卷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