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Ⅲ(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因为在她心中,贞洁胜于生命,除了她的丈夫,她不会跟任何男人发生性关系。在她的拼死反抗下,西哥特军官没有得逞。深受触动的西哥特军官带她来到一座供奉着圣彼得的教堂,给了看守教堂的士兵们6枚金币,并命令他们替她的丈夫保护她。[15]

这些天差地别的描述源于基督徒对此事件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以哲罗姆为代表的基督徒赞成亚拉里克屠城说。就哲罗姆本人而言,他对赶他出罗马城的富人颇有微词,自然把此事件视为上帝对罗马人骄奢**逸和信奉异教的惩罚。在他看来,罗马人被屠戮实属罪有应得。与之相反,还有一部分基督徒出于更大的政治意图而支持亚拉里克的怀柔说。异教徒认为罗马人关神庙、熔神像,触犯诸神,才遭此劫。为驳斥异教徒的指控,这一部分基督徒不得不向前者证明西哥特人在得到上帝的指示后弃恶从善,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圣彼得和圣保罗向上帝禀报此事。

动机不纯的说教到此为止。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考古学不属于宗教范畴,因此考古结果要可靠得多。鉴于罗马城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居住,大范围的考古开掘并不现实。目前的考古发现颇有意思。在罗马斗兽场周边挖掘出不少那个时代的人类遗骸,可以看出当时是匆忙下葬。彼时的罗马人十分抵触将死人埋在活人周围,甚至颁布法律严禁将尸体埋在城内。亚拉里克围城期间罗马人却一反常态将死人埋在城内,可见此事给他们带来的恐惧有多大。

那么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市中心的很多建筑物都毁于亚拉里克占城那个时期,其中包括古罗马广场上的艾米利大圣堂及其附近的元老院和和平广场。艾米利大圣堂基本被烧成了灰。据记载,元老院和和平广场是西哥特人攻击的目标。城中多处豪宅也未能幸免于难。瓦莱里家族在西里欧山上的一栋豪宅被毁,后直接被废弃。高登提乌斯在西里欧山上的豪宅被毁后被改造成马厩、工厂和贫民房。150年后,普罗科匹厄斯在他的书中提到罗马帝国史学家塞勒斯特(公元前86—公元前34年在世)的故居也在亚拉里克占城期间差点被烧毁。值得一提的是,塞勒斯特故居距离萨拉里安门不远。前者曾去过罗马城,发现塞勒斯特的故居依旧没有修好。

所幸受损的建筑物并不多。可见,奥罗修的描述更接近于现实。根据这些被损毁的建筑物,我们甚至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入城前,亚拉里克嘱托手下的西哥特士兵进城后要安分守己。这符合他谨言慎行的个性。若罗马城在他手中被毁,那么这座城市就失了作为筹码的价值,他也就没机会以此来要挟西罗马帝国。长时间的围城,让一部分西哥特士兵在入城后变得异常兴奋。于是,他们干脆放火烧掉萨拉里安门附近的几栋住宅,其中就包括塞勒斯特故居。

随后西哥特士兵便向市中心进发,意图寻找要害之处并将其毁掉。元老院会成为他们的靶子完全是因为作为城中统治阶层的元老院议员总是出尔反尔,一会儿支持霍诺里乌斯皇帝,一会儿支持阿塔罗斯,一会儿又倒戈霍诺里乌斯皇帝。反复无常的元老院议员最终惹怒了西哥特人,所以他们干脆一把火烧了元老院。不远处的艾米利大圣堂之所以被烧完全是因为距离元老院太近,至于和平广场被烧的原因,那就不言而喻了。在过去的300年里,和平广场内珍藏着提图斯皇帝(公元79年6月23日—81年9月13日在位)的宝贝。公元70年,他在镇压犹太人起义时担任罗马军的主将,攻破耶路撒冷圣殿时掳掠的七扦枝大烛台(8)和其他无数珍宝。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西哥特人将罗马城劫掠一空,满载而归。他们在离开之前似乎还心有不甘,于是又放火烧掉了罗马的几栋豪宅。

总而言之,相比同时代其他被占领的城市,罗马城的损毁情况不是那么严重,那些城市都被付之一炬,**为寒烟,城中的居民皆沦为奴隶。相比之下,罗马城的遭遇不值一提。但是我们也不能太低估罗马城的创伤。奥罗修和索卓门故事中的西哥特军官根本就是杜撰的。考古学家曾挖掘出大量记录亚拉里克占城后重建工作的铭文。可以看出罗马尚存恢复元气的实力。同时也说明西哥特人当时焚毁的建筑远不止上文提到的那些,只是罗马人后来做了完善的修复工作,我们才没有注意到。

至于罗马沦陷期间西哥特人的暴行,我们可以在一些书中找到蛛丝马迹。据《教宗史》记载,野蛮人掳走900千克重的银圣体盒,他们都是些巧取豪夺之徒,根本不配成为基督徒。奥古斯丁在北非布道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自己对罗马陷落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了著名的《上帝之城》。他曾提到他的会众中有不少是从罗马城逃出来的难民。要是罗马城沦陷是子虚乌有之事,那么这些罗马人根本不会沦为难民。奥古斯丁还在书中为罗马沦陷期间的暴行辩护,甚至还含沙射影地指责受害者是咎由自取。这种说法在现代人看来十分刻薄。

罗马城沦陷期间,不少被困的富人基督徒的遭遇也被人记录下来。这些基督徒都信奉苦修主义。比尼安在西里欧山上的豪宅被西哥特人糟蹋得面目全非,原本价值连城,现在一文不值。安妮齐娅·法勒托妮亚·普罗巴的豪宅也几近被毁,西哥特人还将她养的修女全部掳走。在普罗科匹厄斯看来,如果为西哥特人开门的人是普罗巴,那么他们简直就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最后,我们要讲的是玛塞勒的遭遇。众所周知,她是罗马城第一个奉行苦修主义的基督徒。公元410年,她已是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妪。哲罗姆在一封写给普林奇皮娅的信中提到玛塞勒的遭遇,而后者是玛塞勒的好友。哲罗姆写这封信的目的很明显是把玛塞勒的事迹传扬出去。在同一封信中,他还极尽夸张之能事,描写食不果腹的罗马人如何互相残杀,与之相对的则是沉着冷静的玛塞勒如何舍己救人。哲罗姆笔下玛塞勒舍己救人的故事可要比罗马人自相残杀的故事真实得多。他在信中提到一伙儿西哥特士兵闯入玛塞勒家中索要黄金:

她扯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让西哥特士兵看,证明自己没有私藏任何金银财宝。他们根本不相信她会安于贫穷,于是直接将她打趴在地。据说她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安危,挣扎着爬到那些人的脚边,声泪俱下地求他们不要将你(这里指普林奇皮娅)带走。你那么年轻,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她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16]

几天后,玛塞勒便驾鹤西去,空留下千疮百孔的房子,再也不会有人花费心力去修缮。事发时,一个名为伯拉纠的不列颠人(公元360—430年在世,基督教修道士兼神学家)也身在罗马城,他的说法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异端,遭到了奥古斯丁派的强烈反对。他在一封写给一位罗马妇人的信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人们都吓得瑟瑟发抖,紧紧地挤在一起:家家都有死掉的人,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奴隶和奴隶主抱作一团。死亡面前,众生平等。”[17]

三天后,西哥特人离开罗马城,挥军向南,罗马人如释重负。亚拉里克本打算借道西西里岛去非洲,但是他没能渡过墨西拿海峡。或许是因为他在罗马城中不慎感染疟疾,两个月后,他便命丧科森扎。罗马城大仇得报。直到今天,人们依旧没有找到他的坟墓,但是寻墓之旅毫无疑问会继续下去。倘若有人找到了亚拉里克的墓,只怕也只能在墓里找到些不值钱的陪葬品。根据日耳曼人的习俗,战利品越多,效忠的部下就越多,权力也就越大。既然战利品关乎权力,那么把战利品悉数陪葬显然不会是他们的作风。

西哥特人的战火并没有燃烧太久。亚拉里克的内弟阿塔乌尔夫在他死后接替他的位置,率领西哥特人撤出意大利半岛,向高卢进军。他本打算在迎娶公主加拉·普拉西狄亚(9)后,在纳尔博纳建立自己的朝廷,但是天不遂人愿。据说阿塔乌尔夫送给普拉西狄亚的聘礼就是亚拉里克当年在罗马城中掠夺来的原属于耶路撒冷圣殿的那些珍宝,这进一步证明了希姆莱寻墓简直是枉费心机。公元418年,西哥特人终于完成亚拉里克的心愿,同西罗马帝国订立条约。西罗马帝国根据条约将阿基坦地区赠予西哥特人,作为他们的永久居住地。几十年后,也就是公元452年,西哥特人作为罗马人最坚定的同盟,与罗马人在特鲁瓦附近并肩作战,共同击退匈王阿提拉和他的军队。此役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隆之战,亦称特鲁瓦之战,被看作欧洲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战役之一。又过了几十年后,在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的第三次倾覆后,西哥特人自己建立了一个王国,领土包括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他们逐渐同半岛上的罗马贵族融合,并最终皈依天主教。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王国灭亡。一小部分死里逃生的西哥特人定居在今西班牙北部的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的山区里,他们后来在当地成立过一支小规模的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很可能就是后来点燃收复失地运动星星之火的人。

罗马城并没有**为寒烟,但是城中尸骸满地,满目疮痍,商业凋敝,人民流离。数不清的人死于饥荒,活着的人流落他乡。根据公元419年罗马城发布的猪肉供应清单显示,城中的人口不到亚拉里克占城前的一半。罗马城的声誉也同样遭到重创。公元410年后,当罗马的学童再次背诵维吉尔的《埃涅伊德》时,朱庇特的预言就显得十分空洞和苍白了。

以文明自居的罗马城被身处北非的奥古斯丁·希波彻底拉下神坛。罗马的沦陷给了他灵感,他开始猛烈抨击罗马帝国的道德根基。他将罗马早期的历史事实(从提图斯·李维写的布伦努斯占领罗马城开始)一一列举出来,并指出罗马帝国与之前的帝国并无不同,它存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向全世界散播文明的种子,而是满足最低级的统治欲。维爱人要是有机会听到这番高论,肯定会拊掌击节。在他看来,天堂里的圣城耶路撒冷才是永恒之城。俗世的城市不可能永恒,罗马城也概莫能外。

不过,事态没有发展到难以挽回的程度,罗马城称得上幸运。不久后,罗马城便以惊人的速度从这场灾难中复苏过来。公元411年,越过阿尔卑斯山的君士坦丁三世猝然长逝。霍诺里乌斯皇帝如释重负,立即从拉韦纳动身来到罗马城。他在城中举办各类竞技比赛,号召流离在外的罗马人回家,不少人回到罗马城定居。公元414年,罗马城的谷物已经供不应求,城市执政官亚比努斯上表霍诺里乌斯皇帝,要求增加对罗马城的谷物供应。亚拉里克占城后,罗马城的人口虽然减半,但毕竟还是西欧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城中的绝大多数建筑杰作安然无恙。公元418年,奥罗修甚至曾抱怨过罗马人的言行举止一切如旧,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可很快,这个美好的假象便被无情地戳破了。

(1) 科森扎市是科森扎省首府。

(2) 斯提里科的父亲为汪达尔人,而汪达尔人为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

(3) 狄奥多西一世的次子。

(4) 基督教中使徒多为殉教者。

(5) 这一官职最初负责法务工作。

(6) 他曾说服教会将每年的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而这一天原本是罗马的冬至节。

(7) 赛妮娜本是狄奥多西一世的侄女,被收为养女后,嫁给了将军斯提里科。

(8) 犹太教神殿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9) 霍诺里乌斯皇帝的妹妹,此次亚拉里克围城的战利品之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