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2页)
-
小时候身体不太健康
初中休学在家
父亲问我要做些什么
我自己也很模糊
我拿了画笔
就期望能在画中探索生命的问题
可是国画的学习是
老师画一张,你临摹一张
这跟念古诗的方法一样
使我觉得很呆板无趣
其实后来我也体会到这样还是有他
的道理
只是当时年纪小,不能理解
总想法排斥它,反抗它
JIE:陈杰 我的姐姐
我跟三毛一起生活了四十八年,三毛大我八岁。
三毛1967年到西班牙留学,她的西班牙文比西班牙人还要好。之后她到德国留学,学会了德文。三毛住在台湾的时候,有很多美国的朋友,所以她的英文也相当好。讲到方言,三毛会讲四川话;会讲南京话;我的父母亲是浙江定海人,讲的是宁波话,也会讲上海话。然后我们再到台湾,家里帮忙的人就教她讲台湾话,她非常有语言的天分。
三毛酒量非常好。我们家平常是一个完全不会喝酒的家庭,父母亲出去应酬的时候只是稍微沾唇一下。三毛平常在家里不喝酒,但是跟朋友出去她可以喝一整瓶的威士忌酒或者是一整瓶的白干,她一点事都没有,酒量非常好。
另外讲到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三毛抽烟。三毛她在1967年到西班牙留学,刚好是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到中段。喝酒、抽烟虽然是不好的习惯,但是我们现在想想人生有一点点小乐趣又何妨。
最后我想讲到三毛的死亡。大家都知道我姐姐三毛她是自杀的,为什么要走上这条不归路呢?我们家里人,包括父母亲,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她在死亡那一天晚上还跟我母亲通过电话,讲得很好,为什么过了几个钟头以后人就走了呢?我想了那么多年,我们弟兄姐妹想了那么多年,不得解答。
三毛的离开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三毛的一生高低起伏,遭遇大风大浪,表面是风光的,心里是苦的,幸亏有家人还有很多好朋友的关怀。
1985年1月,三毛受邀至新加坡演讲
PAIHSIENYUNG:白先勇 生命的流浪者
一九六一年的某一天,我悠悠****步向屋后的田野,那日三毛——那时她叫陈平,才十六岁——也在那里溜达,她住在建国南路,就在附近,见我来到,一溜烟逃走了。她在《蓦然回首》里写着那天她“吓死了”,因为她的第一篇小说《惑》刚刚在《现代文学》发表,大概兴奋紧张之情还没有消退,不好意思见到我。
其实那时我并不认识三毛,她那篇处女作是她的绘画老师“五月画会”的顾福生拿给我看的,他说他有一个性情古怪的女学生,绘画并没有什么天分,但对文学的悟性却很高。《惑》是一则人鬼恋的故事,的确很奇特,处处透着不平常的感性,小说里提到《珍妮的画像》,那时台北正映了这部电影不久,是珍妮弗·琼丝与约瑟戈登主演的,一部好莱坞式十分浪漫离奇人鬼恋的片子,这大概给了三毛灵感。《惑》在《现代文学》上发表,据三毛说使她从自闭症的世界解放了出来,从此踏上写作之路,终于变成了名闻天下的作家。
我第一次见到三毛,要等到《现代文学》一周年纪念,在我家松江路一二七号举行的一个宴会上了。三毛那晚由她堂哥做伴,因为吃完饭,我们还要跳舞。我记得三毛穿了一身苹果绿的连衣裙,剪着一个赫本头,闺秀打扮,在人群中,她显得羞怯生涩,好像是一个惊慌失措、需要人保护的迷途女孩。
二十多年后重见三毛,她已经蜕变成一个从撒哈拉沙漠冒险归来的名作家了。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三毛是写给年轻人看的,难怪三毛变成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
正当她的写作生涯日正当中,三毛突然却绝袂而去,离开了这个世界。去年三毛自杀的消息传来,大家都着实吃了一惊,我眼前似乎显出了许多个不同面貌身份的三毛蒙太奇似的重叠在一起,最后通通淡出,只剩下那个穿着苹果绿裙子十六岁惊惶羞怯的女孩——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三毛,一个拒绝成长的生命流浪者,为了抵抗时间的凌迟,自行了断,向时间老人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节选自《不信青春唤不回》)
我的恩人
-
我觉得顾老师是我最大的恩人
他使我的眼睛亮了起来
像一个瞎子看到了东西一样
我一生都要感谢他
在那种年龄所画的是谈不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