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1页)
(四)
用不用的,我心里自有秤,既然当朋友,当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016年4月旅行私塾的招募期,我自作主张发了微博,替稻子先生摇摇旗做做宣传推广,免得没人报名,当时@了他,他的微博是@稻子X视角。
后来据椰子姑娘说,这个倒忙帮得不错……
我的节外生枝极大地增加了前期筛选的工作量,真有兴趣参与活动的人很少,吃瓜的简直不要太多……但她表示理解,说明白好心帮倒忙是我一贯的风格。
我在电话那头嘿嘿乐,听从她的建议删除了微博,讪讪地问她首届的旅行私塾的开展地定在哪里,她说:沙漠。
所以,稻子先生的旅行私塾的处女航,始于2016年5月的巴丹吉林沙漠。
胡杨吐新绿,骆驼翻沙山,在这苍凉而又不乏生机的环境里自由地穿行,成员们每天都很开心,对稻子的安排也很配合。因为是第一次做私塾,他亦是摸索前进着的,当时的底线是无论感知体验进展得如何,这至少是一次旅行。
稻子后来说,相比于其他届,第一届成员的感觉会更宽松,收获也更宽泛,但感性抒情多了,理性的感知体验深度练习少了。
同年11月,他再度率队出发,领着学员们去了青海湖,经祁连到贵德。
天空透亮,湖水湛蓝。从这届活动起,稻子先生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练习加了进去。比如让大家分开走,不要聚在一起闲聊,逐渐进入到个人的世界和体验中,分享时多些思考,少点儿抒情、联想和批判社会等。
这次对活动主题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和练习方式,对放下、发现、思考、表达有了明确的指引。也是从这届开始,参与的成员们开始写下自己每天的收获。
小插曲也有,其间曾有个成员的分享几次被点评方向不对,结果一赌气打算回去,经耐心沟通缓解了他的紧张和不满,他也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还继续参加了第三届。
第三届活动是2017年7月的新疆独库公路,那时已看了不少成员回顾,个中颇有几篇让人看了跃跃欲试的,我也想参加这个私塾来着,想去玩,但椰子姑娘后来说,我落选的原因是不太符合基本要求,不能为了我一个人而降低招募标准……
好吧,其实稻子先生的原话是:
我畅想的场景是大家沉醉于自己的世界来进行对周边的感知体验,这有点儿修行自然的感觉。现实中,这样的人的确不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感兴趣但仅浅浅尝试下不坚持的人,不愿打破自己习惯的人,流连于美景和闲谈的人多。这样看来,活动的确是有不低的门槛……
流连于美景和闲谈这句话挺扎心的,奶奶的,话说他看人还是挺厉害的……话说,能把这个完全不营利的活动坚持四年,他也是挺厉害的……
至于成效,为客观呈现,我想,不如看看成员们的部分回顾。
以下文字,分别来自历届稻子私塾中的90后、80后、70后。
何文兵,重庆人,1990年初生人,旅行私塾第一届成员,代号“小荷”。
初次看到微博里稻子所发的“稻子旅行私塾:知己之旅”,当时我把这个主题拆解为四个关键词:
“旅行”(一个能脱离固有城市的远方),“徒步”(旅行的主要方式),“知·己”(认识自我),“私塾”(小学堂)
串联起来,大致这样理解:在远方有个小学堂以徒步的方式来认识或找回自己。
我平时本就爱独来独往折腾,喜欢徒步,第六感告诉我,三三两两的一群来自各个不同城市的人,没有标签,这是一次有魅力的挑战或尝试。
投简历报名,面试筛选,奇妙地等待与期盼,紧张感完全KO职业的面试。
出发站广州中转包头(坐在广场手握一本书等待与人群中的大师兄偶遇),包头至额济纳旗(隔着手机屏幕各自汇报彼此在哪节车厢,雀涌鱼跃的车厢见面仪式),就这样,我从中国的最南端迁徙到这大西北。
稻子并没有想象中的严肃,但和那一个人在店里吃比萨的样子感觉还是很符合,一顶户外帽、一副可深可浅的变色中框眼镜、橘红色的冲锋衣、有点儿拉碴的胡子(这就是那个独自在中国徒步穿越了两年的男人)。
其实到了额济纳旗的我,对这次迁徙还是有点儿迷茫的,知道主题,但是不太清楚具体的承载形式。稻子告诉我们,没有确切的承载形式,也没有必须达到怎样的目的,随心出发,用心去看走过的路(石头、植被、昆虫、水等),去观察,去表达,每天大致十公里的徒步行程,可结伴,可独行,速度可快、可慢,自己把握,碰到自己感兴趣的,停下来多留意一会儿(第二届开始应该是取消了三两结伴同行的徒步方式,结伴徒步时的确容易相互闲谈聊天,玩儿兴高,不易于进入活动主题所说的用心观察和发现,也不易回到自己安心体验的状态)。
在活动过程中,记得有一次分享了堆石头的体验:看到山坡上有很多石头,就想搬来堆个自己想要的样子。跑上山顶,发现已有人堆了石头。虽然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但碰到有一样想法的举动,还是很开心。然后,我就在那里捡了大概四十分钟的石头。
在堆石头之前,我不知道能堆成什么样子,没有构思,也无法预测。于是我先跑到山下去捡石头,捡完之后觉得哪一块石头合适,我就堆上去。堆完之后,它是这里最高的,在最上面我还加了块儿喜欢的木头。堆石头的时候没多大收获,只是自己有点儿成就感。当你专注于完成一件事后,静下来回想时,你会发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候想东西呢,想得再多不如你先去做,就是你一直去做就行了,不去想行不行。我需要什么样的石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捡石头回来堆就行了。在你堆的过程中,你会很自然地专注起来,每一块石头造型不一样,它是平的或凸的或者各种形状,但它总有适合它的位置,只要你愿意帮它找到合适它的位置。
当你非常专注地做完一件事后,你会发现一切是这么美好。平时我就是个执行力比较强的人,这几天我每天都会给自己一个主题,从堆石头本身这样一件事上看,实际上映射出的也是我自己的一些特质吧。
说到印象深刻的事儿,我补充一个好玩儿的小插曲:
记得在前往黑城的戈壁掺杂沙漠的路上,小梁、Echo、高高、我,不约而同地走在了一起,有点儿师徒四人取经的意思。粗犷的戈壁里,参差不齐的沙石被炎日烧烤着,我们则是这沙石上移动着的肉串。
小梁、Echo突发奇想地脱掉鞋,感受大自然对脚掌的按摩。我充当取经里的沙僧,担负着鞋。
高高指着远处喊道:“骆驼群!”土生土长在南方的我,先是兴奋(第一次看到几百头以上的群居骆驼),再是惊讶,它们在戈壁的移动并不是随意随性的,它们竖着S形移动,首领是头长白胡须,特别形象的智者与老者的象征,在不停地低声呵斥,好像重复说:“保持队形。”年长的骆驼听着号令总是把乱窜不更事儿的小骆驼赶在队伍中间,夹着走。
小梁架起了无人机,俯瞰整个骆驼群。我们跟着移动奔跑,看着它们渐行渐远。
太阳已悄然地移动到天空的顶端,疲惫的我们找个树荫洼地,补充能量及稍作休息,看着无信号的手机,好像有点儿不知方向了。四目相对,彼此自我安慰鼓了鼓气,确定了方向,开始忐忑地极速赶路,行戈壁,翻越沙丘,越走越没底气,每翻越一座沙丘,就暗示自己这是最后一个沙丘了,目的地就在沙丘背后,可站在山顶,前面还是没有尽头的沙丘,内心里有恐惧和绝望,但我们依然勉励着自己,前面就要到了。
路途中,我们有偶遇“锁阳”,只怪我们不识此物,匆匆离去,遗忘了路上的植被、石头、昆虫等,填充眼里的只有翻越不完的沙丘和渴望快点儿触摸安全的舒适区。翻过最后一座沙丘时,我们长长吐了一口气,释然了,躺在地上享受风的抚慰,回顾前一刻的心理变化历程,面面相觑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