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但那又如何,我又没必要一定和他心意相通,我又不是他老婆,我只是个记叙者,听不太明白,但可以记得明白不就好了,自有能明白的。

问答如下,老鼻子长……

大冰:稻子,这个旅行私塾会以怎样形式运展?

稻子先生:每次私塾8~10人,每次私塾至少两周。

分为三个阶段:放下(进入状态,2~3天)、穿越(活动体验,7~8天)、停留(活动总结,2天)。反季节,反人群,初步计划选择西北地区线路,每天每人各自散开走,徒步至少十公里,每日记录自己的感知体验并集体分享。

活动强调感知体验的内容,不训练觉察力和思辨力,不涉及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讨论,个别欠缺觉察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成员会额外单独辅导。

大冰:每天徒步的这个形式,有象征意义在其中吗?

稻子先生:想认识世界就请先迈出步子,不偷懒,不耍小聪明,不走马观花,放慢自己的速度和节奏,用你身体的全部知觉系统去感知世界的细微之处。

大冰:太着眼细微之处,会让人掉进小情、小调、小文艺的节奏里吧?

稻子先生:我们是从细微之处去发现一些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但不代表我们体验到的就是一些小情、小调。首先是带着真诚的心,其次发现的是和切身产生共鸣的,最后是有思考延伸的,不是简单的情绪抒发,不是简单的联想和想象,不是辞藻粉饰,而是想推进到更深刻的认知自我和世界联系的层面。

如果说文艺,我们做的是真文艺,是发自内心的、不断磨砺过的东西。

对本质问题从小处着手进行碎片化的、切身的感知体验,在过程中搁置本质问题,只强调感知过程中的得到,不提倡对本质问题进行快速回应和答案获取。

大冰:为什么刻意“反季节”“反人群”?

稻子先生:一般的旅行是目的地旅行,是以风景为主题的,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在意的是自己,是自己和风景的互动,所以如何激发出这种互动是我们活动选择时间和地点的主旨。进而我们提出“反季节”“反人群”的原则。

也会有人说,激发互动有很多的方式,那为什么选这种呢?这个主要源于我个人的感知体验经历。换个视角看自己和世界,更容易看清楚,这也来源于个人经验。

大冰:每天都分享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关注点是日常?

稻子先生:我们强调个人的切身体验,我们的分享是从自己每天的一些有意味、有思考的细小碎片中出发。我们不讲故事,不提倡空谈如人生之类的大话题,也不提倡依赖讨论去获得认知。

关注日常是因为日常离你最近,想关注随时都可以。这样你就不会找借口,不用过多地借助自己的假想和推理来掩盖你判断里的空虚了。另外,大家在听你分享的时候也不会陌生,会更多地交流和启发。

大冰:这样的私塾针对或服务于何种人群,有什么样的门槛呢?

稻子先生:适合于关注自我生命存在的过程,在意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愿意学习和实践,想自信存在的人群。

成员不分职业和年龄,需有一定的觉察力、思辨力;思维发散,开放性好;不娇气,喜欢践行,不扯淡;喜欢思考,不极端,有开放性;不为交朋识友、不拼颜值、不打酱油;重自悟、轻灌输,重体验、轻空谈;守纪律、有体力、肯动脑子。

大冰:为什么活动不为交朋识友、不拼颜值、不打酱油?

稻子先生:活动的主旨是成员自己要行动起来,去和世界建立联系。既不是你围着别人转,也不是别人围着你转。

活动更不是来学知识、学套路、玩套路的。

听别人讲故事,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只冲风景去,看美女帅哥、当美女帅哥……

这些想法不适合这个活动。

大冰:那成员可以分享人、人生这些话题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