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因 甄宝玉送玉的真相解开红楼梦的最大谜团(第4页)
这其中有一句: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字面的意思是本来很有钱,但后来成为乞丐,被所有人侮辱。
上句“金满箱,银满箱”,脂砚斋评语说“熙凤一干人”。可见王熙凤敛财敛了一辈子,最后财富一点不剩。
下句“展眼乞丐人皆谤”,脂砚斋评语说“甄玉、贾玉一干人”。这说明,甄宝玉和贾宝玉最后都做了乞丐,而且受到世人的侮辱。
既然两个人都成了乞丐,他们是不是有可能在某个地方见到了,然后贾宝玉把这块通灵宝玉托付给了甄宝玉呢?或者更有可能的是,贾宝玉身上并没有玉,但知道藏玉的地点,当他见到甄宝玉后,就把通灵宝玉的位置告诉了甄宝玉。
当然,如果是我来续写《红楼梦》的话,我可能不会安排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见面,而是安排他们两个在梦中见面。既然他们两个在梦中见过一次,就安排第二次吧!
彼时,已经沦落为乞丐的贾宝玉梦到了甄宝玉,发现对方仍如自己的镜像,也是乞丐的模样。这时的贾宝玉已经经历了牢狱之灾、黛玉之死、金玉成婚、离家出走、出家为僧、流落街头、宝钗之死,终于大彻大悟,他心里已经放下了一切,于是梦中的他解下通灵宝玉,留给了甄宝玉。放下玉的那一刻,贾宝玉马上醒来,发现自己已在太虚幻境,归位神瑛侍者!甄宝玉也同时醒来,发现原来是一场梦,但不知为何身上多了一块玉……
还有读者可能会问,贾宝玉见到甄宝玉的时候,会不会他自己连玉在哪里都不知道呢?
至于玉当时在不在贾宝玉手里,这本身就可以写一篇文章去仔细分析。我在之前讨论贾宝玉的结局时也说过,贾家被抄家后,通灵宝玉被“误窃”、丢失了,而凤姐后来在穿堂门前扫雪时拾到了这块玉。那么,王熙凤拾到玉以后会怎么办呢?
我们知道,王熙凤一直很疼贾宝玉,而且知道这玉是贾宝玉的**,所以虽然她当时已经沦落为下人,我相信她会想方设法把玉交还给贾宝玉的,或者至少把玉妥善藏好,准备等贾宝玉回来以后再交还给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王熙凤获罪被发配到金陵之后(王熙凤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看到了和贾宝玉很像的甄宝玉,就把通灵宝玉交给了他。
我想以上这些都是合理的推测。
但无论甄宝玉是怎么拿到玉的,他毕竟是拿到了。真宝玉拿到宝玉,似乎就是个必然的结果。
甄宝玉得到通灵宝玉后,还是要将它送回大荒山的。这个过程应该得到了癞头和尚或是跛足道人的帮助。
之所以这么推断,是因为甄宝玉是个凡人,而大荒山则是空空道人“访道求仙”经过的地方,可以说是类似仙界的地方。因此只有神仙才知道怎么去。
更重要的是,石头在第一回是被癞头和尚变成通灵宝玉的,也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将它带到人间的。因此,甄宝玉送玉回到大荒山,也应该会受到癞头和尚或者跛足道人的协助。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把通灵宝玉变回石头的,应该也还是癞头和尚。这应该是在最后一回发生,与前面第一回首尾呼应。
况且,脂砚斋也说过:“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可见脂砚斋知道,自己要想去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需要癞头和尚的指点。
八、石和玉的深意
甄宝玉送的这块玉,其实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欲望”。
石头本来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心中无喜又无悲,毫无波澜。这从癞头和尚对通灵宝玉说的话中就能窥见一斑: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朝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但是,石头自从被女娲锻炼通灵以后,就变得有了欲望,动了凡心,就想去人间享受那“富贵场”“温柔乡”。于是那神僧就“大展幻术”,把石头变成通灵宝玉。
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红楼梦》第一回
石头“通灵”了,又变成了一块“玉”。“灵”指人,“玉”指“欲”。因此,石头变成玉,这里的寓意其实是石头有了“人”的“欲望”。
有了欲望的通灵宝玉可就不一样了。
石头本来谈不上有什么色相,身上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一块石头。然而到了人间的通灵宝玉可不得了,变成了一件珍贵稀奇的宝物。第八回中就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