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第3页)
真正的结局竟然和以往红学家们讲的都不同!
《红楼梦》是一首诗,诗中布满寓意深刻的典故,这些典故预示了所有人物的结局,我有幸把这些结局破解了,结局的真相竟然和以往红学家们讲的都不同!
因为破解了《红楼梦》的结局,我也顺手解开了《红楼梦》五大悬案。
所谓悬案,就是至今无人能解的红学难题。我翻阅了众多红学文献,也查阅了网上的各种文章,但没看到谁能解开这些悬案。不信的话,你随便找个红学家,或者自称红学家的人,问问他下面的问题吧。
悬案一:“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脂砚斋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这怎么解释?(别跟我说什么钗黛合一,脂砚斋说的是钗黛一身!)
悬案二: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隐士的意思,但薛宝钗在大观园待得好好的,她怎么隐了?(别跟我说什么大隐隐于市,薛宝钗可还帮助管理荣国府呢。再说,惜春、李纨可比宝钗隐多了,也没说她们是隐士。)
悬案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讲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吗?如果是的话,红楼梦十二曲中,就有一首半形容林黛玉,半首形容薛宝钗,其余十钗一人一首。诗人曹雪芹为什么搞得那么不工整呢?难道薛宝钗还不如其余十钗重要吗?(别跟我说曹雪芹不在意工不工整,他可是诗人,诗人对工整有强迫症的好吗?)
悬案四:脂砚斋说的“甄宝玉送玉”,是全书四大过节、大关键之一。“甄宝玉送玉”讲的到底是什么情节?这个情节有什么寓意?
悬案五:甄宝玉到底是什么人?曹雪芹设计这个人物的深意究竟何在?
当然,红学家当中也曾有人比较接近真相,比如周汝昌先生和俞平伯先生。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家族历史的研究可谓深入严谨,论据翔实,对脂砚斋的研究也是令人佩服。可惜周先生更加偏重曹学,把《红楼梦》完全等同于曹雪芹自传,陷入了一种误区,因此没能解开《红楼梦》的最终迷局。
俞平伯先生从文学性的角度对《红楼梦》做了深入解读,探索出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钗黛合一”,但遭到批判和迫害。那时的舆论认为,林黛玉是革命派,薛宝钗是保皇派,两个人势不两立,怎么可能合一呢?其实,俞平伯先生的观点离《红楼梦》的真相已经不远了,如果再坚持下去可能会有希望,但可惜了,没有后来了,没有办法。从那以后,似乎没人再提出过什么创新思想了。
说得夸张一点,红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死了。
什么?你问我现在那些靠《红楼梦》吃饭的红学家们为什么没有破解《红楼梦》的真相,而你一个业余研究者却能做到?
呃……这我真不知道,我也不好替红学家们回答。也许红学家们都太忙,没有时间研究书里的典故?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红学家们都在忙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
前一阵,我拜读了某权威红学刊物上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研究的是《红楼梦》中的水果。作者长篇大论地讨论了书中提到的所有水果,然后发现曹雪芹竟然没有写到苹果。接着作者又去查阅了许多当年的县志和史料,最后得出结论,说曹雪芹应该是不喜欢吃苹果,或者因为某种不可知的原因,所以《红楼梦》里没有提到苹果这种水果。
红学家们忙着做了很多这类研究,我相信这也是有价值的,毕竟吃苹果是有益健康的,林黛玉多吃些苹果,多些纤维助于消化,补充些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兴许咳嗽可以缓解,也不至于那么早死。
但无论如何,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还是死了。她不是投湖死的,也不是上吊死的,这我可以向你保证。对此我还从植物学的角度做出了严谨的科学考证,你可以从本书里找到。
林黛玉虽然死了,但请你不要过分伤感,因为她死后还会回到人间!而且,在林黛玉还魂以后,你会发现,林黛玉和薛宝钗竟然是同一个人!
不,贾宝玉没有精神分裂!我也没有。
什么?太荒谬?太惊悚?
别着急。
读完这本书吧,相信你会明白,这些才是《红楼梦》的结局真相。
王一
二〇一七年九月
安泊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