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两宋与奸臣外国共天下(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用婚姻存亡的三要素来解释:一段婚姻的维系三要素是感情、物质、性,只要这三要素其中两项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段婚姻就能持续。

而蔡京和徽宗的关系中,有类似“婚姻”三要素的两项关键要素:

第一,蔡京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当政者有着所谓的精神沟通,也因为精神的默契保持着他和徽宗的关系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有知己情感。在以儒家思想做主导地位的历史中,一个皇帝如果沉迷于朝政之外的追求,就是最大的昏庸,徽宗对于艺术的痴迷在当时可能只有蔡京理解和迎合。

第二,蔡京的贪污腐败其背后的最大受益者恰好就是宋徽宗本人,这一点也是极其重要,否则一个掌权之人不可能看着本该流入国库的钱流到了他人囊中。蔡京通过政府垄断行为赚取百姓钱财,在最赚钱的领域实行专卖政策,也就是禁榷制度,其中最典型的商品就是食盐了。当然食盐实施禁榷制度,不是从宋朝开始的,但蔡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国家卖食盐变出了很多花样。蔡京通过变法改革,将茶、盐、酒等大宗商品的巨额收入收归中央。当时每年光盐税的收入就可达到四千万贯之多;除盐以外,茶叶、酒、铁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商品,均实施专卖制度,同样是获利甚丰。这些收入对徽宗来说就奠定了他沉迷艺术的物质基础。

可想而知,徽宗对于蔡京的信任,蔡京对于皇权的依附,最能体现两人的关系。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西方出现彗星,尾巴很长。这是凶兆啊,贪污一事在徽宗眼里不算什么,重点是蔡京对于元佑党的大肆打压,已经让徽宗意识到以权制权调和各党派矛盾的手段开始失去了平衡。元佑党派本来就是整个宋廷最核心的一支党派,一旦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势必会导致朝臣之间出现混乱。言论者借此现象说这是蔡京对元祐党人太过严厉所致,并在宋徽宗面前抨击蔡京。时间久了,徽宗开始指责蔡京当权,祸乱朝纲。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惩治蔡京对元佑党的过度打压,徽宗不得不罢免蔡京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一宫使,凡是蔡京建置的事物都罢去。

(四)再为相,不思悔改

蔡京被下放之后,故技重施,安排其党羽在宋徽宗面前推举他,加之徽宗对蔡京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罢免,只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所以在蔡京被罢免后一年,到了大观元年,宋徽宗又重新封他为左仆射。同时因南丹纳土的功绩,蔡京一跃成为太尉并受封为太师,真正坐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宝座。

蔡京再回朝政时仍旧延续当年拉拢同党、排斥异己的做法,进一步结交内侍童贯。这次蔡京吸取上次的教训,减轻对元祐党人的处罚,但他仍倡导“丰亨豫大”,助宋徽宗享乐。

大观三年,在台谏官的相继弹劾下,蔡京辞官退休。太学生陈朝老上疏追究蔡京十四大罪状,即:渎上帝,罔君父,结奥援,轻爵禄,广费用,变法度,妄制作,喜导谀,钳台谏,炽亲党,长奔兢,崇释老,穷土木,矜远略。

陈朝老奏疏一出现,士人争相抄写,作为实录。一人传播蔡京罪状,接二连三的弹劾便铺天盖地而来。宋徽宗怎么都没想到的,两党之间的斗争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为再次堵住众官悠悠之口,公元1109年,徽宗不得不再次贬蔡京为太子少保,让其到杭州去居住。

(五)屡遭谪贬仍不灰心

二次罢相之后,蔡京的政治对手何执中、张商英等先后担任宰相,但是时间都不长,由此可见当时的北宋朝廷内部斗争异常激烈,并非独独一个蔡京就能操纵权衡的。但是二次被罢免后,蔡京变得聪明了,懂得进一步分析政治形势,并充分利用了其中的矛盾,再加上童贯居中调停,因此在三年之后第三次担任宰相。这是他为相生涯中时间最长、地位最稳固的一次,有八年之久。

蔡京的政治生涯算得上是屡遭浮沉,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除了蔡京的儿子们位居高官厚禄,连家里的仆役都有做大官的,陪嫁的婢女都有封为夫人的。也因为这样只手遮天的做法,他受到了更多的舆论攻击。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徽宗令他辞官退休,这一年,蔡京七十三岁。

七十多岁高龄的蔡京,早已超过致仕的年龄,按理应该颐享天年,但是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仍旧摆脱不了对权力的欲望。等到宣和六年十二月,七十八岁的蔡京再次被任命为宰相。可是这时的蔡京早已老眼昏花,头脑也不甚清楚了,大小事宜基本上都由儿子蔡绦操作。蔡绦的专横跋扈招致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蔡京的长子蔡攸,屡次对其进行弹劾。在多方攻击下,蔡京于宣和七年四月再次被罢相,从而结束了第四任宰相的生涯。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南下,边事日紧,蔡京举家南下,逃避战乱,走到潭州时逝世,终年八十岁。终其一生,用他自己的评价则是:

“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他对一生的荣华富贵进行了回忆,充满了感伤之情,但丝毫不见其有忏悔之意。因为,权力面前,为求富贵,身后始终有徽宗这只推手,他就要坚定地挡在皇权的前面。

《宋史·蔡京传》曰: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

后世对蔡京的评价,无一例外全是贬低之词。因为对北宋的灭亡负起主要责任的一个是昏庸的宋徽宗,另一个则是祸乱朝政的蔡京。

◇南宋第一奸臣秦桧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云。

秦桧的人设极其明显——不折不扣的大奸臣。比起北宋蔡京、童贯的奸,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者是乱国,秦桧则是卖国。卖国求荣之外又有残害忠良、贪赃枉法等罪责,人人得而诛之。

这一个大奸臣的背后,是风雨飘摇的江山。原本为忠臣的秦桧一步一步走向沉沦,这背后还牵扯着大量政治丑闻。

(一)我本忠臣

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遣使求三镇,桧上兵机四事:一言金人要请无厌,乞止许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不报。除职方员外郎。寻属张邦昌为干当公事,桧言:“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三上章辞,许之。

——《宋史·秦桧传》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派使向宋室索求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秦桧当时在朝任职,立马上书劝阻,并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之后秦桧却接到任命,朝廷命其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三上奏折辞职,坚决不干这种丧权辱国的事。

钦宗架不住他的再三请求,只得暂时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宋钦宗还是想着割地息兵。秦桧不想去,宋钦宗还偏要让他去,于是召来秦桧让其前去谈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