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的螳臂当车者善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清朝在那个时候孤立无援,甲午战败后,国人纷纷向日本取经维新变法,此时的日本采取了拉拢维新人士的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在维新失败之后,也是流亡日本,由日本提供庇护的。支持维新的善耆,也对日本充满了好感。

在善耆的助推下,清政府赐川岛浪速四品顶戴,并任命川岛浪速为警务学堂监督一职,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全权办理包括毕业生分配定级、任职后考绩升迁等一切事务,并效法日本设立新的警察制度。这一职务,让川岛浪速在中国拥有了政治势力。善耆从不徇私枉法,他是看到了川岛浪速的才能,才举荐他当警务学堂监督的,而川岛浪速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在二人共同治理下,京师的治安得到大大改善。京城内第一次出现了派出所,巡警被派到各个街区,路口也被设置了木制的“巡警阁子”。

经过几年公事上的合作,川岛浪速成了善耆府上的常客。川岛浪速经常给善耆传递一些有关八国联军的情报,这些情报都相当准确。在善耆面前川岛浪速表现得正直、忠诚、可靠,凡是善耆请川岛浪速办的事情,他都尽力照办。

川岛浪速很善于利用人际关系帮助自己升迁。他出生在日本一个穷武士家庭,十分贫寒,连饭都吃不饱,但川岛浪速很快便借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川岛浪速少年时期的教育中,日本帝国朝野上下都在鼓励拓展疆土,这种意识根植在川岛浪速的脑海中。

15岁那年,他考上了东京外语学校,选学汉语。毕业之后,他想到中国来,可他穷得连一张船票都买不起,在日军参谋部工作的同乡福岛安正资助了他,并将他介绍到上海从事间谍工作。到了上海之后,川岛浪速进入“广业洋行”,这是日本军部谍报机关开设的秘密据点,在这里川岛浪速学着成为一名谍报人员。为了快速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29岁那年,川岛浪速娶了比自己大四岁的松岗福子。松岗福子的哥哥松岗洋右是九州巨富,日后更成了满铁株式会社的总裁。

努力不如借力,这句话用在川岛浪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这场婚姻让川岛浪速收获了巨大的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他不再是那个为一张船票而发愁的穷酸小伙了,他不但可以享受有钱人的生活,更可以在日本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接触社会高层,并跻身其中。

善耆对于川岛浪速来说,也是极好的过桥梯。川岛浪速多次表示,愿意代善耆与日本政府和军界联络,争取日本对大清的支持。两人在“满洲”问题上是一拍即合,几乎天天坐在一起饮酒高论,畅谈东亚大势。

与川岛浪速交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此时的善耆正在部署着一个惊天计划:慈禧死后,他要拥立光绪帝上台。为此,他利用职务之便专门成立了一支消防队,练习爬墙上房,而且按军队的模式装备新式洋枪,每天按时出操。他计划着,慈禧已到风烛残年,一旦慈禧寿终正寝,立即以救火为名前往瀛台救出光绪帝。

等到光绪帝重掌大权,他就可以借助日本人的力量进行变法维新。为了搭上日本这条线,善耆甚至提出与川岛浪速结拜。1907年冬季的一个早晨,善耆来到川岛浪速位于东单三条胡同的府邸,见到肃王爷亲自登门,川岛浪速热情地把善耆请进门。

两人做了结拜,但各有各的目的。然而,就在善耆为光绪皇帝暗中策划之际,光绪皇帝却病入膏肓。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终年三十八岁。光绪皇帝突然驾崩,让肃亲王善耆毫无准备。第二天,慈禧选择了三岁的溥仪为新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当天傍晚,慈禧太皇太后在仪鸾殿去世。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人心惶惶。但在善耆的严格警戒下,京城没有发生任何治安事件,这让参加葬礼的外国使节都十分感叹。

光绪皇帝驾崩,摄政王载沣上台,当时的肃亲王善耆羽翼已丰,又有日本人的支持。载沣为了提防善耆,始终没有让军权落到善耆手中,还撤掉了他民政大臣的职务。此时的善耆也心灰意冷。就在这时,北京发生了一件震动清廷、轰动全国的大案,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

当时的汪精卫还是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伴决定暗杀清政府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载沣。几人在琉璃厂火神庙附近开设了一家名为“守真”的照相馆,以此作为掩护,对载沣上下朝的路线做了非常细致的考察,最后决定在载沣上下朝必经之路的一座小石桥实施暗杀。随后,他们按照分工,将事先准备好的炸药埋伏在石桥下面。可是埋炸药的时候,就被清廷的侦探发觉了。藏有炸药的铁箱也被清廷起获。顺着铁箱的线索,找到了制作铁箱的铁铺,又顺藤摸瓜,找到了委托制造铁箱子的守真照相馆,在照相馆内将汪精卫抓获。

●八国联军头目在日本驻京公使馆

●八国联军头目坐在乾寝宫宝座上

依照《大清律例》,汪精卫应以谋大逆罪被判处极刑。审理这个案子的,正好是肃亲王善耆,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善耆看到了汪精卫的手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对汪精卫等人十分关照,不下跪,不刑讯逼供,还给他们送书送报。

在审判期间,善耆多次到狱中看望汪精卫,做他的思想工作,说来说去,善耆倒被汪精卫这个革命党给说通了。善耆私下说:“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在善耆的力促之下,汪精卫仅以“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被判处永远监禁,不久就被释放了。

此时的善耆对风雨飘摇的大清朝也心灰意冷。他曾对川岛浪速说:“革命思想之兴起,是由于政治不良基因所致,如果一国的政治得到民众的信任,则欲革命也无人呼应。然而我大清上自亲贵下至小吏,并不解政治为何物,只知肥私。如此失去天下之人心,其趋势已接近亡国。”

善耆心里明白,照此下去,亡国是早晚的事,可他是皇族子孙,保护自己的皇族是他的使命。这一天真的到来了,他却是最积极的反对者。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礼,随后宣布退位。在此前一个月,善耆与皇室贵族溥伟、载涛、良弼等人,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他们密谋打倒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随后,袁世凯便授意汪精卫暗杀这些皇室贵族。1月26日,良弼被炸死。袁世凯控制了北京,并派人监视、包围了各王公大臣府邸。善耆见大势已去,又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不愿意做中华民国的官,不愿意做中华民国的民,一个人跑到天津租界。

川岛浪速便追到了天津,一见面就询问善耆,今后有什么打算。善耆告知川岛浪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报告,张作霖、冯德麟、马龙潭等33名东北将领联名致电,称东北军人愿意起兵救援皇帝,誓当剿灭革命军。自己决定要回东北去,找到赵尔巽,尽快组建满蒙勤王军,保住祖宗基业。

关外是大清朝的发祥地,清王室在那里还附有大批土地、皇产及庄园。东北三省的将领又联名致电,愿意救援皇帝,让肃亲王善耆退回关外,以便东山再起。此时戍守在奉天的张作霖,刚刚镇压了革命党人,被清廷封为关外练兵大臣。张作霖对清廷有一种莫名的“尊崇”,多年之后,他再见到退了位的溥仪,仍然下跪磕头,给皇上问安。

得知善耆要回东北,川岛浪速便称可以帮助善耆乘火车到达奉天。川岛浪速的大舅哥是满铁的总裁,善耆相信他能办到。可是,川岛浪速葫芦里装的却是别的药,他打电报给日本参谋本部汇报了这一情况。随后,善耆在日军北京守备队队长菊池武夫的协助下,化名金晏怡,登上了去奉天的火车,可是当火车到达山海关时,前方的铁路桥被日本人有计划地炸毁了,不明真相的善耆无奈之下只好改乘日本军舰,到日本控制的旅顺去。

原来,日参本部不愿善耆与张作霖合作,他们要把善耆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电告川岛浪速,将善耆接到旅顺,又怕善耆不愿配合,才出此下策。

随后,川岛浪速又到北京,把肃亲王善耆的家人也带到了旅顺。到了旅顺之后,肃亲王善耆受到关东都督府的热情接待。日本关东都督府民政长官还将自己居住的宅院腾出来供王爷一家使用。那是一座简约的俄式二层建筑,最初是俄国租借大连期间,俄商经营的一家私人旅社。从此这座普通的俄式建筑,便成了“旅顺肃王府”。刚刚安顿好的肃亲王就立下誓言,“无论生死不履民国寸土”。

到了旅顺,善耆仍然不死心,想方设法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取得联系。此时,不仅是善耆在盯着东北,日本人也准备以支持复辟为由染指东北;革命党人也试图夺取东北。在复杂的局势面前,赵尔巽果断拉拢张作霖等地方军事强人,成立了东三省保安会,稳定东北局势。

让善耆没有想到的是,在袁世凯就任总统的两个月后,就与赵尔巽达成了东北三省归顺民国政府的协议,黄龙旗降下,五色旗升起,东北第一次易帜。不能依靠东北军,善耆还能依靠谁呢?

袁世凯上台,川岛浪速担心这会阻碍他们侵略大陆的计划,于是想借助肃亲王善耆复辟的决心和影响力,加快实施侵占东北的计划。川岛浪速便顺着善耆的想法,声称愿意代表他与日方交涉。可是,重视资格、论资排辈的日本政府,一开始并不同意让川岛浪速来代表肃亲王善耆。川岛浪速在日本并没有什么官位,只不过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庚子之乱中,担任日军总司令福岛安正的三等中文翻译官,那已是11年前的事了。当川岛浪速沮丧地将这一消息告诉给肃亲王善耆时,善耆仍坚持不更换人选,因为川岛浪速是他最信任的日本人。

为了让川岛浪速代表自己与日方谈判,善耆将女儿十四格格过继给了川岛浪速。

有了这层亲属的关系,川岛浪速才被日方接受。但是,由于赵尔巽和张作霖的全力抵抗,还未等川岛浪速动手,他所购买的军火就被张作霖洗劫一空,可此时的善耆还蒙在鼓里。当年7月,日本明治天皇去世,在举行大丧期间,善耆竟然以清室贵胄的身份,身着丧服,斋戒素食,为日本天皇披麻戴孝三天。为了复辟,他几近癫狂。第二年,川岛浪速就将七岁的十四格格显玗带去了日本,取名川岛芳子。不久之后,善耆还把三个儿子一个孙女也送去了日本川岛浪速家。并且把孙女也过继给了川岛浪速,取名川岛廉子。他并不知道,这是亲手将子女们推向绝境。

此时,不甘心失败的善耆又将全部祖产作为抵押,倾家**产,向日本银行借贷100万,让川岛浪速组建军队。然而,川岛浪速却背着善耆,把钱拿去购置房产。

就在这时,善耆又看到了一个机会,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善耆认为这是他复辟大清的好时机,于是提出“扶清讨袁”的口号。正当善耆以为复辟指日可待时,袁世凯暴毙了,“扶清讨袁”的口号已经失去意义。亲日派段祺瑞组阁,日本对华政策转变,为了避免引起中国人的反感,日本军方开始压制善耆,不让他再轻举妄动。接连的复辟失败,不仅让善耆的精神备受打击,也导致倾家**产的他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财力。此后,善耆深感复辟无望,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不许子女做中国的官,也不许为中国的民。他把三十八个子女陆续都送去国外,除三个儿子分别去了英国、德国、比利时,其余全部进了日本学校,随后他便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还固执地对儿女讲:“无论生死不履民国寸土。”无奈之下,遗体运回北京时,一路上棺材下面都铺满了纸钱,用纸钱挡住民国的土地。善耆被安葬在肃亲王墓地中,紧挨着自己的父亲。废帝溥仪嘉奖善耆的忠诚,追赠谥号“忠”,全称肃忠亲王。

善耆在清末诸王中,可谓是开明的代表,然而为了达到自己复辟清朝的目的,却一步步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傀儡。更为悲剧的是,他的子女们在他的影响下,日后多人成了日本侵华的帮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