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二次到了抚顺002(第2页)
特别是现在从江堤上向江北一望,便可以看到过去所无的一幢一幢的富丽典雅的楼房。不是新建的职工疗养院,就是给广大人民谋求福利的种种卫生、文化方面的建设。
在碧流动**的松花江面上,来来往往跑着满载劳动人民歌声笑声的汽艇和游船。
在那绿树涟漪相衬成趣的平坦大堤上,则可以随处看到无数工人,学生,都在各乐其乐的,有的三三两两地散着步,有的坐在树下长椅上拉着幽雅的手风琴,有的则引吭高歌,有的则拿着相机来照像,有的坐在堤畔给那如画一般的风景写生,有的则在游艇售票口旁列成长队……这种充满朝气的新气象,是和过去只有特权阶级独自享受的杀气腾腾、死气沉沉的旧光景完全不同的。我听我弟弟说,过去他曾在那个“水上俱乐部”里摆过阔,在当时,在这里的厕所内,专有一名白俄老大娘左手持手巾,右手端肥皂地等在门口,每便一次便须恰如其分地给她两三角钱不等。更听说在当时,该俱乐部已成为日本人的天下,除了像我弟弟那样的“特殊人物”外,一般中国人差不多都是不敢进去的。因为日本人以及白俄的有力者,经常在那里乱唱乱闹地过着金迷纸醉的生活,不定什么时候,就有被醉汉“袭击”的危险。
抚今追昔,真觉得现在的一切一切,没有不是既明朗而且清新愉快,像过去那样的畸形繁华和罪恶享乐的影子,早已被劳动人民的双手给洗涤干净,再也找不到那种阴晦黑暗的雾围气了。
其次使我受到感动最深的,就是儿童公园。
在那里简直是一个儿童的幸福小世界。在那里有儿童自己管理的——具体而微的儿童列车,和两个俨然如真的正式火车站:一个是“北京站”,一个是“莫斯科站”。开车的当然是儿童,至于站长、车长、打信号旗的人员也个个都是儿童。他们都是认真而严肃地各自执行着自己的“运输”任务。车站外面的花木,车站建筑物的擦拭装饰等,也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做。另外还有电气的木马、飞机、小汽车、拖拉机、坦克、船艇之类的游戏器具。他们都是严格守着先后的秩序,一个一个地上去玩,玩毕就把座位让给依次的后补者。在那里,可以说是来来往往的,无一不是儿童,偶尔有一两位大人,在那里反倒会有在人家家里做客之感的。
那天使我认为最幸运的,就是恰巧在我们参观时,更有一大帮苏联的儿童和他们的老师来到这里,他们都和和气气地和我国儿童在一起玩。这和过去帝国主义日本人的孩子,不让中国儿童到他们身旁去的不愉快情形相比,真使我觉得感慨无量。
现在的孩子们,在他们的小世界里,不独从小就可以养成他们的集体观念,热爱劳动的精神,还可以在这里,养成他们的国际主义友爱精神哩。
我不由得深切感觉到,毛泽东时代的儿童是真幸福的。除了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新中国,在过去可有谁关心过儿童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教育和幸福如何,谁还有闲工夫来理睬?
同时我也深深感觉到,我的子子孙孙,他们一定都会比我幸福得多,因为他们生得是时候,一生下来就有无穷幸福光明前途在等着他们,绝对没有人来摧残他们,而是党和国家在关怀着他们。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
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民族的将来,如果不跟定共产党走,便根本谈不到什么幸福、什么将来!
其次是兆麟公园,在这里我曾瞻仰了李兆麟将军的坟墓。在墓旁还供有人民所赠献的花圈。这使我不由得痛感到:
将军的伟大人格和为人民而牺牲的革命精神,真是永远活在六亿人民的心中,他的生命可以说是和民族的生命一样永远无尽的。同时再回想一下自己的过去,我怎能还在将军的坟前抬得起头!
在哈尔滨公园里,虽然也看到了卢冬生将军的坟墓,但因为不知道将军的生平事迹,在当时只认为这也是一位革命烈士而已,后来到了东北纪念馆,才知道了将军的伟大事迹,所以在该公园内,只是默默地敬了一礼。
参观第二日——六月六日上午参观了东北量具刃具厂,下午参观了东北电表仪器厂。
参观第三日——六月七日上午参观了亚麻工厂。
参观第四日——六月八日下午参观了哈尔滨电机厂。
我在这四个单位中,主要所感到的是:
东北量具刃具厂、东北电表仪器厂以及哈尔滨电机厂,都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工程。除了电机厂是由我国自己设计之外,其余的都是苏联援助我国“一五六”项中的一个,都是带有全国性的现代化工厂,最重要的重工业企业,对于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起着绝对作用。
我平日还主观地以为量具也不过是尺的一类东西,而刃具也不过是车刃而已。可是当我看到了它那五个重要车间和七个辅助车间,以及所生产出来的那些复杂多端的量规和那叫不出名堂看不出用途的种种刃具,以及精妙入微不差毫厘的量尺之类,才初步地理解了量具刃具的重要性,固然总括地来说,它们都是为了量东西的规格和切削东西的用具,但是绝不像我所认为的那样简单,而是千变万化各有专用的精密工具。没有它们便不可能制造出来各种机器。也就和那些仪表之类一个样,都是在现代化工业中离了它们一步也不能走的。总之,当我看到了那些钟表似的精密仪器,看到了那些奇奇怪怪的刃具,和那想象不到的量具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些工业企业的异常重要性。
同时我也感到这量具刃具和电表仪器厂,简直不像是个工厂,而恰恰像是个什么科学研究室。对于那种连一点点尘土也绝对不许可带进去,活像医院手术室那样清洁的地方,居然也让我们进去参观,即使在条件万分不能许可的时候,还组织各队的代表者进去细看,为的是好让他们在亲眼看过之后,把所见所闻普遍地传达给我们知道。祖国人民这种推心置腹的待遇,和为了加速我们学习改造的苦心,真是使人感激得不知怎样说才好。
还有那些青年男女工人的学习热情,也是惊人的。他们不但是在一年之间,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那样精尽毫发的高深而复杂的技术,特别是在那样紧张而细腻的工作之后,在那休息时间的分秒之间,每个人还都是抓紧了这些许的短时间,打开书本从事研究。这种勤修苦练的劳动人民积极负责精神,若是拿来和我现在的学习态度来比,真正是相形之下羞愧死人。
我现在的学习环境是怎样的?
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尽情地学习,同时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和自己研究的时间,尽我利用,并且还在精神上也可以心无二用地专门从事学习……这样的优良学习环境,若和他们在百忙中仍是分秒不肯放松的学习来相比,真会有天上和地下之悬殊的。
其次是我对哈尔滨电机厂的感想:
除了该厂是由我国的自己设计之外,更使我感到兴奋的,就是该厂内各种大得惊人的巨型机器(如苏联的大型龙门刨床等)和制造出来的无数巨大机器零件。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全国规模的电气化远景,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列宁所说的电气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还有在该厂领导我们参观的那位女干部,更是使我感动已极。她不断地从我们的队头跑到我们的队尾,一边跑着一边做着极其热心的说明,真恨不得把工厂情况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详细的介绍。看她的年纪,也只不过是二十多岁的样子,可是她那沉着而富有自信的态度,简直和我在苏联的影片中所看到的女工程师、女生产队长以及在小说中所看到的苏联女农业专家的神情态度,完全一般无二(在电表仪器厂领我们换了鞋子进去参观的那位女干部,也同样使我深有此感),足见我国的妇女现在是完全站起来了。这使我不由得由衷生出既敬佩又高兴的感觉来。
其次是我对于憧憬多年的哈尔滨亚麻厂的感想:
它虽是属于轻工业的一个工厂,但它是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它对于我国国防起着重要作用。
我对于它,真是从它建厂之日起,一直都抱有无限憧憬的念头。并且在沈阳的工业陈列馆内,也曾看到了它的全般模型,所以当我这次亲眼看到了它那富丽堂皇的建筑时,就如同看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熟人一个样,毫不感到一些陌生,并且我的心在那乍一看到的一瞬间,都不由得激动起来,觉得热呼呼地跳个不住。
当我听完了厂方负责人的介绍和看到了那些令人生爱的巧妙自动装置和那生产出来的五彩缤纷的亚麻制品后,真是加倍地对于苏联之对我国的大公无私毫无保留的热诚援助,生出了不可遏止的衷心感激心情。
由建厂安装到生产,苏联都是对我们一直地帮忙。就连勘查地质、调查风土、研究气候以及对于亚麻的种种科学分析研究等,也无一不是如此。此外,还替我们培养了一千多名工人和大批的干部,真是从头到尾一点不剩地传授了我们,因此我们才会在过去的一片空地上,从无到有地有了这样能够供应全国人民需要的,能供工业等大量需要近代化装置的大亚麻工厂。
此外,最使我深切感到的,就是这一工厂对于工人的安全设施和对于工人的卫生福利的种种设施。像是那麻屑滚滚、尘土飞扬的车间内,居然会使人吸到不染纤尘的新鲜空气。这在旧社会的工厂里,能够梦想得到吗?又如在各个机器上所安装的反光镜、信号灯、自动换电装置、自动安全装置,等等,不但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也充分保证了工人身体的安全,至于化学地板、自动防火设备以及对工人的种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并在建厂时所倡导的“先建工人住宅而后建厂”的新办法,等等,哪一样不充分表现出新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现在当家做了主以后的新气象来?
在党的领导下,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工人阶级又怎能不拿出认真负责的真正主人公的态度,为了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积极地发挥出超人的热情和空前的创造热情来呢?
参观第三日——六月七日下午参观了朝阳区(前平房区)朝阳乡的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
参观第四日——六月八日下午在参观了哈尔滨电机厂后又参谒了东北烈士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