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墓被盗之谜(第2页)
封妃时她们还未成年,放在平常百姓家里这应该是一件大喜事,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一举意味着整个家族一下子就成了皇亲国戚而享殊恩。而在他家,对两姐妹封妃这件事却像办丧事一样。
虽然珍妃的父亲极其想让女儿飞上枝头做凤凰,但是珍妃的母亲却死活不同意两个女儿进宫。她深知慈禧的狠毒性格,又十分了解自己的女儿性格刚强,因此心中为女儿的前景担忧,不知女儿能否在宫中平安度过此生。但皇命不可违,她的心情十分沉重。珍妃和瑾妃上轿离家那天,珍妃的母亲在八仙桌旁吸水烟。两个女儿跪在母亲前含泪告别:“额娘,我们走了。”而母亲却伸手打了两个女儿一人一个巴掌,说:“只当我这辈子没生你们两个女儿。”说完便转身回到里屋痛哭,并且一整天都没再出来,也没吃东西。
没想到进宫后的珍妃,由于生性单纯活泼,略通西学,喜欢新生事物,经常与光绪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深得光绪的宠爱。她千方百计地温存体贴关爱光绪帝,竭尽一切使自己的夫君感到温馨和快乐,她也了解光绪帝受制于慈禧太后处境的艰难、内心的苦楚,对他非常理解和同情。
●瑾妃
其实慈禧并非一开始就讨厌珍妃,在入宫之初,珍妃活泼好动,精灵聪明,很得慈禧喜欢。慈禧觉得珍妃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她知道珍妃喜欢画画,还专门请人教珍妃画画,外出游玩或是看戏,她都喜欢带着珍妃。谁知,这时珍妃的一些举动渐渐与慈禧太后格格不入。
光绪帝几乎每天都召幸珍嫔,隔三四天还到珍嫔的景仁宫去一次。有时光绪帝放着肩舆、轿子不坐,与珍嫔有说有笑地携手而行,犹如民间的一对恩爱夫妻。
可没想到,光绪与珍妃产生了爱情,日渐冷落慈禧的亲侄女隆裕皇后,慈禧想要通过隆裕控制光绪的目的似乎要落空了,这让慈禧十分不悦。
由于珍妃性格外向,几乎放诞不羁,她不仅对西洋玩意儿好奇,还经常穿着西洋时装在宫中招摇,违反宫禁。有一次,珍妃竟然穿着龙袍去唱戏。在当时的环境中,这都不是个人爱好与兴趣的事,而是严重违反礼制的行为。慈禧太后得知后把她叫来训斥。
谁知,思想新潮的珍妃却没有因此收敛。由于珍妃在十几岁时迷上了照相术,照相术于清朝晚期传入中国,被因循守旧的顽固人物视为“西洋**巧之物”,慈禧就认为照相能摄去人的魂魄,伤神损寿。但珍妃并不理会,她托人买来照相机,不仅在自己的寝宫景仁宫拍照,甚至在皇帝的养心殿“不拘姿势,任意装束”地拍照,可谓花样翻新。堂堂皇帝的妃子竟然如此荒唐,慈禧太后得知后把珍妃找来掌嘴,狠狠地处罚了她。可即便受了刑,珍妃却没有因此收敛,甚至做出了更加“荒唐”的事。
这天,宫中密探来报,一个姓戴的太监经常出入东华门外的一个照相馆。慈禧太后派人一查,竟然得知此事是珍妃所为,让一个小宦官开照相馆,给人拍照。慈禧听后勃然大怒,认为珍妃此举犯了宫中的大忌,于是下令查封照相馆,把姓戴的太监当场杖毙,并鞭打了珍妃,珍妃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再次受到了惩罚。率真的珍妃第一次对慈禧产生了怨恨,也为被慈禧控制的光绪皇帝感到深深的悲哀,于是产生了更加厌烦的情绪。随后没多久,珍妃又因为一次出格行为差点让自己丧命。
清宫有制,皇后每年例银不过千两,递减至妃这一级别,每年仅两三百两。珍妃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每年二三百两还不够她赏赐下人的呢,于是她居然想出了一个为礼法所不容的“生财之道”——卖官赚钱。珍妃卖上海道一职(等于现在的上海市市长)给鲁伯阳。珍妃挣了四万两白银,没想到对方出了问题,自己也被人赃俱获。光绪二十年,珍妃又将四川盐法道的官帽卖给了玉铭。当光绪帝召见玉铭时,发现这个人居然是个文盲。于是,珍妃卖官案被曝出,涉及其堂兄以及宫中太监多人。
这种内外勾结卖官鬻爵,都是历朝历代的大忌。东窗事发后,慈禧勃然大怒,将珍妃和瑾妃姐妹进行“降级处理”,降为贵人。不仅如此,据清宫档案记载,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这天还遭受了褫衣廷杖之刑,也就是扒去衣服打屁股。这一刑罚主要针对朝中大臣,在此之前还没有对嫔妃施刑的先例。也就是说,珍妃是清朝历史上唯一被使用此刑的后妃。
其实,珍妃本可以免受褫衣廷杖之刑,谁知慈禧在质询珍妃时,珍妃仗着有光绪撑腰,言语顶撞慈禧,一怒之下的慈禧对珍妃用了带有羞辱性的责罚方式。此时,受了奇耻大辱的珍妃,恨极了慈禧太后,于是她决定支持光绪皇帝夺权。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试图维新政治,富国强兵。在与光绪帝相处一段时间后,珍妃发现光绪帝不是甘当傀儡的人,他也希望能够励精图治,治国安民。只是由于长期受慈禧的压制,手中无权,壮志难酬。珍妃坚决支持皇帝变法,甚至成了“帝党”的重要成员,为皇帝出谋献策,尤其在精神上给光绪帝以巨大的支持。特别是在变法后期最困难的时刻,身居九重宫禁的光绪帝,身边只有珍妃一个知己,珍妃成了他精神的支柱。
而在慈禧太后看来,珍妃的这些行为是对自己的公然挑衅。她最担心的就是珍妃的政治野心,以及她干预朝政,险些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力。这一点,也是慈禧太后最不能容忍的。于是,这次事件为珍妃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幽禁,珍妃受到牵连,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并幽闭于钟粹宫后的一间小屋内,只留一扇窗户,每日饭食皆由宫人从一个小洞送入,吃的也是下人的饭食,一天只允许上一次厕所。每到节假日,还要跪着接受宫人训诫。
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单独软禁的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这一天,也成了珍妃生命的最后一天。《清列朝后妃传稿》记录:“妃有宠于帝,光绪二十六年各国师入京师,帝西狩,妃仓猝不能从,于宫中殉焉。”
就这样,年仅25岁的珍妃,命丧于紫禁城的深井之中,而多数人对珍妃的了解,也就到投井而死为止。既然投井投的是紫禁城的井,珍妃的墓为何又去了清西陵呢?
原来,珍妃死后一年多的时间,遗体一直沉在井内。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媾和,慈禧、光绪等准备还朝,这时,慈禧却天天做着珍妃要来取她命的噩梦,梦中珍妃浑身水湿,遍体血迹,化为厉鬼向她索命。
为了摆脱噩梦,回到宫中后,慈禧立刻命珍妃家人将珍妃尸骨打捞出来。由于长时间被浸泡,尸体已经严重变形,珍妃的腿变形弯曲,珍妃的哥哥含泪把她蜷曲的腿勉强捋直,草草收殓,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据打捞的人讲,尸体面目浮肿,已经辨认不出五官了。
但有专家认为,打捞珍妃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当时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在很多方面表现出革旧鼎新的新姿态,为了缓和国内外的舆论,掩盖老太后的残暴,所以给珍妃恢复了名誉,并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
●珍妃
珍妃虽然被掌权的慈禧太后戴罪处死,但毕竟是妃子,她为何没有被葬在光绪陵寝之侧,而是安葬在了宫女墓地呢?在封建社会,皇帝一般在登基之后就开始为自己寻找“万年吉地”、修建陵寝。可是这时,光绪皇帝的陵寝连一砖一瓦都还没有。光绪这个一直被慈禧操控于掌中的皇帝,在位33年,不但皇权虚掌,连陵墓也是直到死后,在宣统皇帝溥仪的指挥下才开始修建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随后第二天,慈禧也归西。慈禧的陵墓普陀峪定东陵已经修好,而光绪皇帝的灵柩只能等着陵墓完工,才可以发丧出殡。光绪的崇陵1909年溥仪登基后才开始修,同时修建的还有崇妃陵。可是还没等崇陵建完,清朝就灭亡了。
根据《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光绪皇帝的陵墓不能停,由民国政府继续修建。1913年,民国政府接手了崇陵的修葺工程。当时袁世凯派国务总理赵秉钧督办崇陵工程,进度最急的时候,陵墓工地上的施工者多达6000余人,而整个崇陵修建完毕,共花银两551万两。到了1913年11月初,崇陵和崇妃陵的地宫部分基本建好了。1913年11月16日,光绪和珍妃于同年同月同日安葬于清西陵,珍妃葬于距离光绪崇陵百米处的崇妃园寝。
此时距珍妃逝世已有14年之久,光绪皇帝也在死了5年后才被安葬。这对生前无法相聚的情侣终于在死后得以相守。
珍妃死后,常有一位身着锦衣缎袍的女子在珍妃井边哭泣,这就是珍妃的同胞姐姐瑾妃。不同于珍妃,姐姐瑾妃为人安分,尽管总是被这个不安分的妹妹牵连,但毕竟血浓于水,她还是顾及与珍妃的姐妹之情。当时瑾妃也参加了珍妃的迁葬仪式,并为珍妃修建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牌位。她还在灵堂上为珍妃悬挂了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来颂扬妹妹对光绪的一片真情。
在宣统皇帝溥仪登基之后,瑾妃继续住在永和宫,并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溥仪称她为皇额娘。次年,隆裕太后崩逝,瑾妃在四大太妃的地位中有所提高。民国十三年的中秋节,溥仪到永和宫请安,并请皇额娘到养心殿赏月度节。这晚瑾妃坐在养心殿首座,和溥仪及婉容、文绣等格格王孙们共度良宵,夜过子时才返回永和宫。但不幸夜凉受寒,一病不起。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逝于东六宫的永和宫,终年51岁。她以端康皇贵妃的身份,下葬于崇陵妃园寝,谥为温靖皇贵妃。逊清小朝廷共花费6450多两白银,在珍妃墓的东侧给她造了墓穴。
实际上,当时逊清小朝廷根本没有钱。瑾妃父亲看不过去,拿出钱来,对妃园进行了重新改造,将原来的砖券改成了石券,也就是石室墓,并且将墓围加高加大。这对生前相伴一生的姐妹又到了一起,安详地沉睡在崇妃园寝内。瑾妃也因此成为清西陵内最后一位入葬的皇妃。
在崇妃园寝里,最南端为一座单孔石拱桥,宫门与石桥相对,绿琉璃瓦歇山顶。宫门内即为享殿,单檐歇山式,同样覆绿琉璃瓦。享殿后为三座门,过三座门,有宝顶两座,一左一右地并排建在砖砌的长方形月台上。东侧为瑾妃宝顶,西侧为珍妃宝顶。
●珍妃井
当年珍妃墓被盗的细节被披露后,轰动一时。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由此案创作的电影《夜盗珍妃墓》也红极一时,当时的报刊也连载了夜盗珍妃墓的故事,还出版了文史资料集《夜盗珍妃墓》。包含这起盗墓案的谋划、实施、破案乃至后来盗墓者的回忆。
正是由于这些出版物,珍妃墓被盗案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历史专家也对此案发出了质疑。他们纷纷提出了疑问,第一个就是盗墓者关于“挖到石头券顶,用火炮轰”的回忆。按照史料记载,珍妃墓当时是用砖砌的,怎么会有石顶?而且,珍妃死时是以待罪妃嫔的身份下葬的,按照清代的规制,是不可能有那么多陪葬品的。
由此可以推断,珍妃墓中应该没有多少陪葬品,这跟盗墓者所描述的大量珍贵宝藏有出入,并且据盗墓者供述,当时他们看到的珍妃面目清晰。可是,按照历史事实,珍妃被人扔到井里后,泡了一年遗体才被打捞出来,被盗时又过去了30多年,存放了37年的尸骨怎么可能还面目如生呢?
根据盗墓者的供述和真实的历史资料记载的分析,专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珍妃墓没有被盗。既然珍妃墓没有被盗,那么,1938年盗墓贼盗掘的珍贵陪葬品又来自哪里呢?
2013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实验室研究团队来到清西陵进行考察。随着软硬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探地雷达技术被应用于文物古迹内部结构情况的定位。探地雷达遇到不同地质会反射不同的数据和图像。研究团队对珍妃墓和瑾妃墓进行了网格状的扫描。
研究数据显示,珍妃墓没有出现盗洞,唯一一个盗洞出现在瑾妃墓月台0。5到1米处。这个结果正好和之前盗墓贼的描述一致。因此,专家得出结论,多少年来,流传被盗的其实是珍妃的姐姐瑾妃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