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缘篇(第3页)
于是我又去查西王母的典故,发现西王母最早典出《山海经》。《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是一个长得像人的凶残神兽。
又西三百五十曰玉山,是西王母之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其状如人”。而在刘姥姥的牙牌令当中,鸳鸯说刘姥姥是“长四是个人”。“长四是个人”谐音“长似是个人”,这不是和“其状如人”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鸳鸯笑道:“左边‘长四’是个人”。刘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
——《红楼梦》第四十回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鸳鸯之所以说刘姥姥“长四是个人”,是因为刘姥姥的两张牙牌都是四点,四个点一字排开,两个“一”字合在一起像个“人”字,所以牙牌令里的术语叫长四,又称人牌。所以鸳鸯说“‘长四’是个人”。
鸳鸯说刘姥姥“长四是个人”,刘姥姥答道“是个庄家人罢”。谐音一下,就是刘姥姥长似是个人,但是个装假人。
刘姥姥长得像个人,但根本不是人!
她原来是神仙!是西王母!
而且西王母又称王母、西姥,尊称王母娘娘。
西姥?竟还有个刘姥姥的“姥”字!
我又翻阅了西王母的相关文献,发现西王母在《山海经》中虽是个凶残的神兽,但到了《穆天子传》,西王母的形象则变为了气度雍容的女王。而魏晋六朝的《汉武故事》《博物志》《汉武帝内传》等书籍中,西王母渐渐演变为掌管不死之药的仙人。随着道教的兴起,西王母被纳入道教体系,成为天上至高无上的帝王,统领所有女神仙和一切阴气。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还是嫦娥奔月中不死药的掌管者、天仙配中的天庭女王、西游记中蟠桃宴的召集者。
所以说,西王母的神格从掌管刑杀和瘟疫的凶神开始,慢慢延展成天界的女王,又被民间视为祈福祈寿祈子的对象,成为一个凶神与吉神的综合体。
既然西王母掌管瘟疫,描写刘姥姥的文字中跟瘟疫有关系吗?
竟然也有!
刘姥姥讲完茗玉小姐还魂抽柴的故事以后,贾宝玉私下向刘姥姥打听茗玉小姐的祠堂在哪里。刘姥姥说了个地方,贾宝玉就让茗烟去寻找,结果茗烟回来说那个庙里“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宝玉忙道:“可有庙了?”茗烟笑道:“爷听的不明白,叫我好找。那地名座落不似爷说的一样,所以找了一日,找到东北上田埂子上才有一个破庙。”宝玉听说,喜的眉开眼笑,忙说道:“刘姥姥有年纪的人,一时错记了也是有的。你且说你见的。”茗烟道:“那庙门却倒是朝南开,也是稀破的。我找的正没好气,一见这个,我说‘可好了’,连忙进去。一看泥胎,唬的我跑出来了,活似真的一般。”宝玉喜的笑道:“他能变化人了,自然有些生气。”茗烟拍手道:“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刘姥姥说的祠堂里面供着的是瘟神爷!这不又是暗示刘姥姥就是掌管瘟疫的西王母吗?!
况且,这里出现瘟神,如果不是为了暗示刘姥姥的身份,还能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偏要在这里说什么瘟神呢?
就此,我越来越相信,刘姥姥就是西王母!
曹雪芹竟然在刘姥姥身上埋伏了这么一个生猛的神格。要知道,西王母可是统领天界所有女仙的,估计连警幻仙姑都得归她管。可以说,西王母是《红楼梦》里最大的神!
那么,书中对刘姥姥的神仙身份还有什么其他暗示吗?
一查才发现,还有很多!
1.刘姥姥和玉皇大帝
比如说,刘姥姥在给贾家老小讲的第二个故事中提到了玉皇大帝,应该又是在暗示她自己王母娘娘的身份。
刘姥姥便又想了一篇,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夕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是啊,这些神佛是有的,而且就在你面前!
再有,刘姥姥来到“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众人问她这是什么地方,刘姥姥竟然抬头指着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引来大家又一阵取笑。
一时又见鸳鸯来了,要带着刘姥姥各处去逛,众人也都赶着取笑。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众人笑弯了腰。刘姥姥道:“笑什么?这牌楼上字我都认得。我们那里这样的庙宇最多,都是这样的牌坊,那字就是庙的名字。”众人笑道:“你认得这是什么庙?”刘姥姥便抬头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众人笑的拍手打脚,还要拿他取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你说是因为刘姥姥不识字?刘姥姥自己可说了:“这牌楼上字我都认得。”
刘姥姥还说“我们那里这样的庙宇最多,都是这样的牌坊”。“我们那里”是哪里呀?是不是就是真的有“玉皇宝殿”的仙境呢?
2.仙茶配仙人
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到栊翠庵,妙玉给贾母准备了老君眉这种茶。贾母把茶递与刘姥姥,“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