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其人 曹雪芹不是贾宝玉(第3页)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可见,甄家被抄家在贾家之前。甄家“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的情况,也与曹家的历史相吻合。
二、为何要设计甄宝玉这个人物
曹雪芹在设计贾宝玉后,为什么还要设计一个甄宝玉呢?既然甄宝玉在容貌、性情和经历上和贾宝玉都很相似,那么设计一个人物不就好了么?为什么还要设计两个不同的人物呢?
曾有人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认为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曹雪芹。还有人批评甄宝玉是曹雪芹的败笔,说甄宝玉是贾宝玉形象的机械重复,因此是写得失败的多余人物。
我对这两种观点都不敢苟同。我认为,曹雪芹设计这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人物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曹雪芹想表明态度。有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红楼梦》是一部忠于现实的作品,文字叙述致力做到客观反映现实。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事方式。作者几乎从来不自己对某件事做出主观的评判,而是留给作者去独立思考。
但是,曹雪芹毕竟不仅仅是个小说家,还是个思想家。他是想立言的。通过设计甄宝玉这个人物,就可以通过甄宝玉的说话行事,把作者自己的观点告诉读者,但又不显生硬。
第二、曹雪芹想自己爆点儿料。贾家的故事毕竟很多都是虚构的。如果不设计这个甄家,后人就很难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事,哪些事情是虚构的。《红楼梦》的故事虽然虚虚实实,但曹雪芹也许希望留下点线索,告诉后人有些事情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通过塑造甄宝玉和甄家,就可以有选择地透露真人真事。
第三、曹雪芹自喻“真宝玉”。曹雪芹现在被大家称为文学巨匠,但当时却是一个怀才不遇、被社会所遗弃的人。但是曹雪芹在书中用“真宝玉”自比,说明曹雪芹尽管生活坎坷,但仍然自视甚高。曹雪芹不是通不过科举考试,而是不屑走仕途经济之路。曹雪芹相信自己的才华,但不愿意把才华浪费在这个腐朽的制度中。
第四、后文情节需要。设计甄宝玉,也是因为后文的情节需要。在第十六回,赵嬷嬷提到甄家曾经接驾四次,脂砚斋批语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在第十八回,脂砚斋曾说“甄宝玉送玉”是全书的四个“大过节、大关键”之一。
可见,后文中将呈现甄宝玉的故事,而且是书中的关键情节。至于“甄宝玉送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笔者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三、“甄宝玉”的典故出处
1.《牡丹亭》中的“真宝”
脂砚斋在第二回中的批语写道:“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脂砚斋的批语没有用“甄宝玉”,而用的是“真宝玉”。“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意思是说对贾宝玉的描写,是“真宝玉”的影子。
我们刚才分析了甄宝玉就是曹雪芹,而脂砚斋的批语又把“甄宝玉”直接等同于“真宝玉”。这说明脂砚斋知道,曹雪芹给书中的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字,就是因为曹雪芹自比真宝玉,曹雪芹自视甚高。
实际上,“真宝玉”的设计并不是曹雪芹原创,而是他用的典。明朝戏剧大师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就设计了“真宝”这个概念。曹雪芹的“真(甄)宝玉”,灵感应该就来自于《牡丹亭》的“真宝”。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都有《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影子。
“真宝”出自《牡丹亭》第二十一出《谒遇》,讲的是男主人公柳梦梅虽是满腹经纶,但是家境困难,没有资费上京赶考,只得弃家游历。这时听到钦差识宝使臣苗舜宾来到广州,为朝廷高价购买宝物,柳梦梅就来拜见苗舜宾,“来求看宝”。看过宝物后,柳梦梅表示不屑,说这些宝物“便是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苗舜宾问:“依秀才说,何为真宝?”柳梦梅答:“不欺,小生倒是个真正献世宝。我若载宝而朝,世上应无价。”经过一番对话,苗舜宾发现柳梦梅是个人才,于是资助银两,助其上京赶考。
在这段对话里,柳梦梅自恃才高,把自己比作国家的“真宝”。怀才不遇的柳梦梅认为,皇帝派人四海寻找的珍稀宝物是根本没有一点用处的。他希望朝廷能够任人唯贤,发现他这样的“真宝”,这对国家才是最有帮助的。
这些细节实际也反映了作者汤显祖的内心。汤显祖年轻时天资聪颖,刻苦攻读,但不趋炎附势,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而两次科考落第。直到张居正死后次年,汤显祖才中进士。但是明朝当时已进入腐朽不堪的万历年间,汤显祖虽然清廉俭朴、政绩斐然,但是由于他刚正不阿,上疏抨击贪腐官员,遭到政治迫害,曾被贬到广东徐闻县去做典史。汤显祖后来终于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于万历二十六年辞职告归,回到临川开始文学创作,就在这一年完成了经典戏剧《牡丹亭》。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曲合称“临川四梦”,构成了一幅明末社会的现实图景,并将理想与批判诉诸笔端。
从柳梦梅的怀才不遇、他对自己的信心,以及他对自己理念的坚持,我们能够看到汤显祖的影子。
曹雪芹对《牡丹亭》烂熟于胸,推崇备至,在《红楼梦》中也多次引用《牡丹亭》中的戏文和典故。同汤显祖一样,曹雪芹也有着怀才不遇的境遇,也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于是,当曹雪芹将自己写进《红楼梦》时,很自然地受《牡丹亭》启发,为自己起了“甄宝玉”这个名字,其实是自比“真宝”。
2.《牡丹亭》中的“甄氏”
“甄宝玉”这个名字,除了借鉴了《牡丹亭》中的“真宝”,应该还借鉴了《牡丹亭》中“甄氏”这个人物。
甄氏是女主角杜丽娘的母亲、南安知府杜宝的夫人。在战乱中,杜宝和夫人甄氏失散。叛军为了动摇杜宝军心,让杜宝误认为其夫人甄氏已被杀头。后来叛乱平息,杜宝大人重新见到夫人甄氏。但由于他深信之前的消息,即使看到眼前的甄氏,仍然觉得她是假的。但是“真”氏怎可能是假的呢?“甄氏”就是“真是”啊!
在这里,汤显祖用“真”字的谐音“甄”,作为甄夫人的名字,告诉大家甄夫人是真的,不是冒充的。这也从侧面反衬出杜宝大人的迂腐。
曹雪芹设计甄宝玉这个名字,也是为了告诉大家甄宝玉是真的——真的曹雪芹!
四、从甄宝玉看曹雪芹
既然甄家写的是曹家,甄宝玉写的是曹雪芹,那么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甄宝玉,我们不是能够窥见曹雪芹的私人世界么?!贾宝玉的所作所为,不是每一件都是曹雪芹的真事,而甄宝玉的事错不了,他就是曹雪芹的真实写照!
这可就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