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生石 石头的三生三世与石头记(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既然如此,当“造历幻缘”和还泪的过程结束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必然会返回仙界。因而仙界的情节在最后必不可少。

2.“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总纲

第一回里二仙师与顽石的对话,也揭示了全书的总纲: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在这里脂砚斋做出重要批语:“四句乃一部之总纲”。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总纲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其中“乐极悲生、人非物换”预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则是《红楼梦》真正的大结局。

那么是谁“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呢?当然只能是主要人物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因此,在宝玉、黛玉、宝钗离开人世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归位仙界,应该是《红楼梦》的必然结局。

3.《邯郸记》的黄粱梦醒

元春点的第三出戏是《邯郸记》中的《仙缘》,脂砚斋称其为全书四个“大过节、大关键”之一。要想了解《红楼梦》八十回后发生了什么,必须先了解《邯郸记》和《仙缘》。

《邯郸记》的故事是这样的:吕洞宾离开蓬莱仙境前,告诉扫花的何仙姑他要到人间度人;吕洞宾到人间遇见卢生,送给卢生一枕,带其入梦。在梦中,卢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入赘、中状元、开疆扩土、远征吐蕃立功、受奸臣诬陷而被抄家、被流放险些丧命、冤情得雪官复原职、晚年奢侈、最后去世。卢生梦醒后发现一切都是虚幻,从而大彻大悟,随吕洞宾到蓬莱仙境,接替何仙姑在天庭扫花。

元春点的《仙缘》,又称《合仙》,是《邯郸记》的最后一出戏,讲的是卢生黄粱梦醒以后的内容:吕洞宾将开悟后的卢生带到蓬莱仙境拜见八仙,八仙一一调侃了卢生梦中的一生经历,让卢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功名利禄的可笑以及人间欲望的虚幻,最后欣然接受在仙境扫花的差事。

《邯郸记》正是由仙境、人间、仙境三个大段落构成的。《仙缘》作为《邯郸记》的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正是卢生随吕洞宾返回仙境的故事。

既然脂砚斋说《邯郸记》的《仙缘》伏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那么《红楼梦》在结尾应该会出现类似《仙缘》的、以仙境为场景的情节。

有心人还会发现,《红楼梦》开场时二仙谈论下凡度人的台词与吕洞宾在《邯郸记》开场的台词也相映成趣:

《红楼梦》第一回二仙对话: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邯郸记》第三出吕洞宾和何仙姑对话:

(见介)洞宾先生何往?(吕)恭喜你领了东华帝旨,证了仙班。果老仙翁诚恐你高班已上,扫花无人,着我再往尘寰,度取一位。敢支分杀人也!

《红楼梦》第一回中二仙说“到头一梦”,这个梦与《邯郸记》中的黄粱梦其实是异曲同工。等梦醒后,人生幻历结束,就是“万境归空”,回归仙境。

因此,《红楼梦》与《邯郸记》一样,也是仙境、人间、仙境的三段结构。

四、神瑛侍者的觉悟之旅:思凡-痴迷-觉悟

在仙境、人间、仙境的大结构下,《红楼梦》第一个叙事主线是神瑛侍者从思凡,到痴迷,再到觉悟的旅程。

1.痴人贾宝玉

贾宝玉是个痴人。

贾宝玉一出场就凸显了这个“痴”字。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问她是不是也有玉。当黛玉说她没有玉时,宝玉就“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也有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就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红楼梦》第三回

贾宝玉有痴病,是因为前世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织”,要“造历幻缘”。因此,神瑛侍者化身成的贾宝玉天生就有一种痴病。所谓“凡心偶织,是以孽火齐攻”。

贾宝玉的痴病,来自对尘世的眷恋,来自对爱情的执着。

随着宝玉和黛玉感情越发深厚,宝玉的痴病就更加严重了。曾经有一次,宝玉只是从紫鹃那里听说黛玉要回老家,痴病就突然发作了,而且半天都缓不过来。

正说着,人回林之孝家的、单大良家的都来瞧哥儿来了。贾母道:“难为他们想着,叫他们来瞧瞧。”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宝玉哭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贾母道:“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一面吩咐众人:“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好孩子们,你们听我这句话罢!”众人忙答应,又不敢笑。一时宝玉又看见了十锦格子上的西洋船模,便指着乱叫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还将船“掖在被中”,笑道:“可去不成了!”一面说,一面死拉着紫鹃不放。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在八十回后,当贾宝玉得知林黛玉死后,肯定会悲痛欲绝,这时他的痴病会变得异常严重。

2.宝玉的渐醒渐悟

不过,伴随着贾宝玉的痴病,在书中我们还会看到贾宝玉开悟的过程。在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后,贾宝玉终有一悟,不再痴迷。

(1)红楼梦十二曲——懵懂的宝玉终有一悟

对于贾宝玉的最终开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多处伏笔,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警幻仙姑的话。

在这一回中,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遇到警幻仙姑和众仙女。众仙女问警幻仙姑为何带宝玉来仙境,警幻仙姑解释道: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