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因 甄宝玉送玉的真相解开红楼梦的最大谜团(第5页)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象。
“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可谓是体、色、质、文俱佳,成了一块光彩照人的宝物。
石头到通灵宝玉的转变,就是空向色的转变,就是从无欲到有欲的转变。
有了欲望的结果是什么呢?
癞头和尚说:“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有了欲望,就开始寻是非了,就不安生了,开始烦恼了,开始有苦痛了:
却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得入选,遂自怨自艾,日夜悲哀。
——《红楼梦》第一回
对于这一段文字,王国维先生就曾经做出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通灵宝玉暗示的就是人类的欲望:
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夫顽钝者既不幸而为此石矣,又幸而不见用,则何不游于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以自适其适,而必欲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由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
——《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先生进一步总结:“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
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欲望总是无法满足,所以就产生痛苦。
欲望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因此说到底,石头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通了灵,有了欲望。有了欲望,自然成了通灵宝玉,“便向人间觅是非”。
那么,通灵宝玉最后变回石头是什么寓意呢?
很简单,玉变回石,没有“玉”这个字了,身上没有那些“体”“色”“质”“文”了,这就是一个放下欲望、返璞归真的过程。
玉变回石,就是色向空的回归,就是从有欲到无欲的回归。
癞头和尚说:“沉酣一梦终须醒”。在人间的通灵宝玉是痴迷的,沉浸在一场黄粱梦里。然而,通灵宝玉终有觉醒的一天,那时的它将褪去欲望的羁绊,变回一块普通的石头,回归仙界。
因此,石头变成通灵宝玉,最后又变回石头,是一个从空到色,再从色到空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曹雪芹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九、曹雪芹送欲
既然“甄宝玉送玉”是对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比喻,而玉又是暗指欲望,这说明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过程,就是对作者放弃欲望、回归本真的一种描述。
石头经历了色到空、空到色之后,上面才会出现《石头记》的文字。这说明《石头记》这部小说的完成,作者是需要经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的。
我相信,这就是曹雪芹一生的心灵历程。
而且,这十六个字恰恰是描写曹雪芹假托的空空道人的,应该就是曹雪芹在历经磨砺后所领悟的哲理。而这哲理又和佛教禅宗的思想非常相似。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人因为欲望而生,因为欲望而活,但是如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会成为欲望的囚徒。其实很多时候,人的欲望恰恰要在否定中被满足。
都说回头是岸,难在学会放下。
贾宝玉放下通灵宝玉,摆脱欲望的束缚,才能回归本我。
曹雪芹摆脱欲望的束缚,返璞归真,才有《红楼梦》的境界。
也许这才是《红楼梦》大结局“甄宝玉送玉”想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