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生石 石头的三生三世与石头记(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警幻仙姑带宝玉神游太虚境,就是为了“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期待宝玉“将来一悟”。这里的“将来一悟”,即为宝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警幻仙姑对贾宝玉的警示,用了三种办法:第一、“醉以灵酒,沁以仙茗”,给宝玉品尝仙界才有的酒和茶;第二、“警以妙曲”,让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判词,欣赏红楼梦十二曲,希望通过展示人物命运帮助宝玉开悟;第三,将妹妹兼美许配给宝玉,希望以情欲声色帮助宝玉开悟。

可惜,当时的宝玉还不能领悟警幻仙姑的深意。在看完金陵十二钗判词后,宝玉的反应是——“宝玉看了不解”;而在听完红楼梦十二曲后,宝玉的反应是——“甚无趣味”;在与兼美成姻、领略男女之情后,宝玉反而堕入迷津。

看到宝玉的反应,警幻仙姑只能叹道——“痴儿竟尚未悟!”

“痴儿竟尚未悟”这六个字,说明宝玉当时还处于“痴迷”状态,但也暗示宝玉将来必有一悟。而将来的觉醒,需要贾宝玉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这需要时间。

所以说,最初的贾宝玉是痴迷的,但是在经历过“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人生后,他必将大彻大悟。贾宝玉最终将看透人世的虚幻、欲望的缥缈。贾宝玉觉悟的时刻,就是红楼梦醒之时。贾宝玉将带着一颗无欲无求的心,回到仙界,归位神瑛侍者。

(2)续《庄子》——觉悟的萌芽

贾宝玉的觉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早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宝玉就露出觉悟的萌芽。当时宝玉因为和袭人、宝钗等人闹别扭,感到很无趣,又读了《南华经》(即《庄子》),所以心生感慨,竟然下笔续写《庄子》: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能够写出“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可见这时的宝玉在经历了一些人情世故后,对人生和欲望开始产生思考。他沿着庄子的思想脉络,渐渐意识到人生如梦的道理,对世间的欲望和纷扰开始表现出无奈和怀疑的情绪。

但当时的宝玉还不能真正觉悟,第二天一早,“宝玉将昨日的事已付与度外”。而且,当第二天黛玉和宝钗调侃他续《南华经》时,他又无言以对了: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宝玉续《庄子》,是觉悟的萌芽。之所以尚不能完全觉悟,是因为他当时涉世不深,对人生的领悟还不够深刻。但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想见,在宝玉经历世间所有痛苦、失去一切以后,一定会真正觉醒。

(3)沉酣一梦终须醒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受到马道婆的诅咒,奄奄一息。一僧一道用通灵宝玉将贾宝玉治好。临走还对通灵宝玉念了一首诗:

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朝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里的“沉酣一梦终须醒”,不仅是对石头说的,也是对贾宝玉等人说的,说明未来他们终有一天会醒悟。

(4)甄士隐的觉悟——贾宝玉的缩影

如果要探究贾宝玉的觉悟历程,甄士隐的故事是非常好的参照。我们知道,曹雪芹非常善于事先铺陈和以小见大,即在写大故事前,先通过叙述一个小故事,映射大故事的脉络。例如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讲的是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为了所谓风化,自行抄检大观园。这次抄捡就是一个小故事,映射的则是后来贾家全家被官府查抄的大故事。

同样地,第一回中甄士隐的经历和觉悟,恰恰映射着贯穿全书的贾宝玉的经历和觉悟:

第一,甄士隐和贾宝玉有性格上的相似处。第一回说“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这个“不以功名为念”是不是像极了贾宝玉?

第二,甄士隐和贾宝玉都有痴处,在世间都有放不下的东西。甄士隐的软肋是——“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甄士隐最放不下的就是他的独生女甄英莲,所以当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他精神几乎崩溃了,后来就有一系列的家难。

如果说甄士隐(“真事隐”)对应的是曹家真事隐去、经过文学创作的贾宝玉,甄英莲(“真应怜”)对应的则是那些命运多舛、值得怜惜的年轻女子们。贾宝玉虽然看淡功名利禄,但他的痴处是对周围年轻女子们的爱怜。作为“绛洞花王”的他,总是为身边的女子们尽心尽力、忙前忙后。因此,这些女子们的悲剧和英年早逝,是他最不能够接受的。例如当秦可卿离世时,宝玉竟“喷出一口血来”;金钏儿投井后,宝玉竟缺席王熙凤的庆生宴,离家吊唁金钏儿;到了晴雯去世,宝玉痛心不已,才有了“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我们也可以想见在八十回后,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离世会对宝玉造成多大的打击。

所以,最让甄士隐放不下的就是独生女甄英莲,最让贾宝玉放不下的就是身边这些女孩子们。

第三,甄士隐和贾宝玉都曾受到神仙的警示和启示。在英莲出事之前,甄士隐就在梦中见到二仙,并得到警示。之后现实中的二仙又劝甄士隐把“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英莲舍给他们,实际上是警示甄士隐不要执着于人世间的欲望和羁绊,但是甄士隐当时还不能领悟。同样地,贾宝玉也是在梦中受到警幻仙子的警示,但当时也尚未悟。

既然甄士隐的小故事和贾宝玉的大故事有诸多相似之处,那么他们二人很可能有相似的结局。我们知道,甄士隐在经历了种种劫难、失去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后,遇到跛足道人,听到《好了歌》,终于大彻大悟,跟着跛足道人“飘飘而去”了。那么同样地,在八十回后,贾宝玉在历经各种磨难、看到自己最珍惜的年轻女子们一一离世后,应该也会大彻大悟,看破红尘。

(5)从痴迷到觉悟的卢生

我们之前谈到了《红楼梦》对《邯郸记》的承袭,以及贾宝玉这个人物向《邯郸记》主人公卢生的借鉴。如果我们要了解宝玉的一生,少不了要看看卢生的经历。事实上,卢生也是经历了从痴迷到觉悟的过程。

卢生的痴迷:在进入黄粱梦前,卢生也是痴迷的,贪求人生的功名利禄。他曾对吕洞宾说:“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宗族茂盛而家用肥饶,然后可以言得意也。”

卢生的觉悟:卢生从黄粱一梦中醒来,发现一切都是虚幻。儿子是“店中鸡儿狗儿变的”,妻子是“**青驴变的”,“君王臣宰”和其他一切“都是妄想游魂,参成世界”。于是卢生对吕洞宾说:“老翁,老翁,卢生如今醒悟了……罢了,功名身外事,俺都不去料理他。只拜了师傅吧”,“便跟师傅云游去”。

(6)神仙道化剧中的模式

实际上,无论是《邯郸梦》还是《红楼梦》,从模式上讲都属于神仙道化剧。

神仙道化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神仙向凡人说法,使他解脱,引导他升仙;另一种是原来本为神仙,因犯罪而降生人间,最后悟道又回归仙界。《邯郸梦》属于第一种,而《红楼梦》则两种兼有。

神仙道化剧从元代开始就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根据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的总结,元曲杂剧十二科排在首位的就是神仙道化剧。依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统计,神仙道化剧占了现存元人杂剧的十分之一强。

神仙道化剧最开始的传播和流行,源于元代文人的苦闷和绝望。由于很多文人对当时的元代统治者很反感,但又无力反抗,于是便采取消极抵制、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在文艺方面,神仙道化剧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隐士思想。

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曹雪芹,都对现实社会和制度极度失望,他们的生活也都是不得志、甚至有意与统治阶级保持距离。因此,汤显祖和曹雪芹都通过神仙道化剧表达自己的出世思想,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