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情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第7页)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两人都是绛珠仙草,如果上来就写两人之间的互动或矛盾,很容易让读者对同一个角色(绛珠仙草)产生割裂感。但曹雪芹很鬼,没有这么做,这就是脂砚斋说的“总不相犯”。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曹雪芹很小心,他很少安排黛玉和宝钗独处,除非有宝玉的参与。之所以这么安排,因为故事是围绕花匠和小草两个人的。小草是宝钗和黛玉两个人,所以需要一起出现!
这就是为什么宝钗和黛玉的描写经常是虚实互现、宾主呼应的。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薛宝钗展示金锁等文字,本是宝钗和宝玉的情节,但之后黛玉就会加入进来。同样,在描写黛玉和宝玉的故事中,例如“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两个人正聊得开心,后来也会有宝钗加入。
之所以进行这样一虚一实、一宾一主的描写,就是因为宝钗和黛玉同是绛珠仙草,不能分割。
十、钗黛合一又是怎么回事?
钗黛虽然都是绛珠仙草,但是毕竟是通过两个人物来表现的。在林黛玉去世之前,林黛玉作为显绛珠,是主;在林黛玉去世之后,薛宝钗将从隐绛珠的身份变为显绛珠,薛宝钗是主。
因此按理说,林黛玉的死,将成为宾主互换的分界线。分界线之前,主要讲的应该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林是主,薛是宾;而分界线之后,主要讲的则应该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薛是主,林(已死)是宾。
不过,曹雪芹并没有这么简单处理,而是做了过渡。在第四十二回,曹雪芹就安排了钗黛和好,达到钗黛合一、宾主合一的效果。
脂砚斋说:“故写是回(第四十二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就是说,黛玉去世后,主角将从黛玉变换成宝钗。作者安排第四十二回让二人事先达成谅解,就是为了将来宾主互换的无缝过渡,不至那么生硬。
如果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在第四十二回之前,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单独对话非常少。如果没有贾宝玉,两个人一般都很少对话。但是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里,二人和好了,宾主合一了,这时的单独对话就不会产生角色割裂感了。
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拿《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
这段对话是钗黛二人和好的开始,也是钗黛合一的标志。
起初黛玉觉得宝钗“藏奸”,心术不正,但经过这番对话后,黛玉发现宝钗其实并无坏心,二人从此消除隔阂,变成形影不离的挚友,性格也渐渐趋同。
钗黛和好,是为宝钗将来显露绛珠仙草的身份做准备。黛玉去世后,宝钗和宝玉成婚、四大家族败落,宝钗从家境、感情、身体状况都向黛玉趋同。在后文黛玉去世后,宝钗自然取代黛玉成为爱情悲剧的主角,就显得非常自然。
这才是“钗黛合一”情节的真正用意。
所以说,“钗黛一身”才是真相,“钗黛合一”只是一个情节。
十一、拥林派和拥薛派可以休战了
这里多提一句,《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就有拥林派和拥薛派两大阵营,有人喜欢林黛玉,有人偏爱薛宝钗。两派争执不断,甚至互相看不起。就连刘梦溪先生都总结说,“红学的第一大公案是宝钗和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这简直是个永远扯不清楚的问题”。
看过本文,希望拥林派和拥薛派不用再争执了,因为薛、林本来就是同一个人,她们的故事在曹雪芹眼里其实是同一个悲剧。
有感于钗黛同为绛珠草的真相,笔者特作七律以记:
七律草木薛林
花落香丘影自怜,煎心焦首夜无眠。
三生石起三生案,一世情归一世缘。
冰笼珠红香未语,雪遮山色芷相连。
红楼梦醒人将悟,草木薛林本一仙。
十二、在钗黛关系上,王一与前人研究的区别
1.脂砚斋:“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脂砚斋指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但是红学界至今没有人能给出好的解释。
2.俞平伯:认为作者之写钗黛,是从不同角度去分写他的意中人,认为将二者结合起来,便是作者理想中的兼美。俞平伯指出,金陵十二钗的图册当中,钗黛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而其他人却是一人一图。另外在《红楼梦曲》当中,钗黛也是并行出场,不分先后的。1952年,俞平伯不但引述了一些新发现的前人关于“钗黛一身”的批语,还进一步提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警幻仙子将妹妹许配给宝玉,在宝玉眼中,这名女子“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而她的名字也叫做“兼美”。这些正是钗黛二美合一的隐喻。
3.周汝昌:周汝昌没有对钗黛合一有过多评论。周汝昌认为林黛玉投水而亡,薛宝钗后嫁给贾宝玉,但二人婚后不幸福——“(林黛玉)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后)敬重而不亵昵,是二人关系的基本特点。但是这是否即等于‘感情美满’呢?却又不尽然。”
4.刘心武:刘心武认为钗黛合一是因为二人“同是闺阁囚徒”。“黛、钗合一,当然不是两个人完全合并为一个人,只是她们不再冲突,从相互防备到相互慰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的看法是,曹雪芹他这样设计,是因为在他心目里,黛、钗尽管思想有別,追求不同,但她们同是闺阁囚徒,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都属红颜薄命,都应给予理解、同情,为之惋惜、哀悼。”
5.王蒙:王蒙认为,“俞先生的理论确实不无道理却又不尽然。第一,二者是可以分离的,诗上画上合在一起不等于重合成一人也不等于是联体人。第二,二者并非绝对半斤八两,虽然曹雪芹用尽了小说家的手段,使二者轮流坐庄、不分高低,仍然露出了倾向:“莫失莫忘”,贾宝玉爱的、为之死去活来、为之最终斩断尘缘的,毕竟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呀!第三,二者的“兼美”即二者的合二而一,曹雪芹也明确地知道是不可能的,于是才有悲剧,才有痛苦,才有《红楼梦》。造成贾宝玉的也是曹雪芹的灵魂撕裂的痛苦的,恰恰是两者统一兼备的妄想……”
6.王一:对于脂砚斋提出的“钗黛一身”,首次给出完美的解释。原因是: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绛珠仙草在人间的化身,只是一显一隐,一先一后。绛珠仙草最早化身林黛玉,但黛玉去世后,绛珠仙草魂附宝钗,宝钗和宝玉将继续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人间故事,直到二人离开人世,回归天界。由于黛玉和宝钗都是绛珠仙草的化身,当然可以说是同一个人。这才是为什么脂砚斋说“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这也是为什么钗黛合用一词、合用一曲,而且常常一起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