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草木情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里面大红袄上珠宝晶莹

如果说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情节有点暧昧,下面这处文字就有点**了。薛宝钗在贾宝玉面前把外衣都解了。

有人说我怎么没看见过?我说这肯定是你观察得太不仔细了,《红楼梦》的这些**桥段怎么能错过呢?

在第八回,贾宝玉来到薛宝钗的房间,薛宝钗拿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来看,丫鬟莺儿发现通灵宝玉上的文字和薛宝钗金锁上的文字是一对儿。贾宝玉听说薛宝钗也有一把金锁,就死活要看。薛宝钗被他缠不过,就把外衣解了,掏出了那把金锁:

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这里的重点是薛宝钗解排扣。不对,重点是薛宝钗掏金锁。注意描写,薛宝钗的金锁是在“里面大红袄上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上的。

留意这里的“红”“珠”二字,这又在暗示薛宝钗的“绛珠”身份?

而且,“红”“珠”是藏在“里面”的,这是不是在说薛宝钗这个绛珠是隐藏的呢?

大家看这里的动作描写——“(薛宝钗)一面说,一面解开排扣”。在宝玉面前,“珍重芳姿”的薛宝钗就这么当面把排扣解了,是不是有点太开放了呢?是不是不符合薛宝钗的身份呢?但曹雪芹偏要这么写。

看来真的有隐情。

4.雪珠儿的寓意

看金锁的故事还没完。

黛玉来到宝钗房中,看到宝钗和宝玉正在互相观赏“金”“玉”,而且衣冠不整(宝钗的排扣也不知系上没有),气氛顿时变得尴尬了。

这时宝玉打岔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的雪珠儿了。”

这里的“雪珠”二字又让人思考。“绛珠”不是被比作“血泪”么?而“血”又和“雪”“薛”谐音。“雪珠”又在暗示“绛珠”和“薛宝钗”么?

“绛”字还和“降”字谐音,所以“绛珠”又通“降珠”,就是“下雪珠”。

而且,薛宝钗的“薛”不就是“雪”字的谐音吗?!“下雪珠”不就是“绛薛珠”吗?这又是说薛宝钗是绛珠?

有人说,就说了句“下雪珠”,你就想这么多,有点儿穿凿了吧。

好吧,我承认是有一点儿穿凿。但好不容易写的,别让我删了。

七、同一首歌

1.两个人的终身误

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其他人的判词和曲子都是一词一人、一曲一人。唯独黛玉和宝钗二人共用一词、共用一曲。

我以前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安排。现在终于懂了。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绛珠仙草的化身。既然是同一个人,当然要共用一词、共用一曲啊!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首判词:

可叹停机德(脂砚斋:此句薛),堪怜咏絮才(脂砚斋:此句林)。玉带林中挂(笔者:林黛玉),金簪雪里埋(笔者:薛宝钗)。

《红楼梦曲》第二支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笔者:贾宝玉与薛宝钗),俺只念木石前盟(笔者:贾宝玉与林黛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笔者:贾宝玉面对着薛宝钗);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笔者:贾宝玉忘不了林黛玉)。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笔者:贾宝玉与薛宝钗婚配,但仍牵挂记念林黛玉)。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一首判词中,有两句描述黛玉,另两句描述宝钗;在第二支红楼梦曲《终身误》中,也是两句描述宝钗,另两句描述黛玉,最后一句同时描述两个人。

黛玉病重早逝,终身大事误了。宝钗婚后老公出家,终身大事也误了。前世的情缘,今生的错过。

两个人的悲剧,两个人的终身误。

2.两个人的枉凝眉?

刚才我们看了,无论是金陵十二钗判词、还是红楼梦第二支曲《终身误》,钗、黛每人一半分量,不偏不倚,极其工整。

但是到了红楼梦第三支曲《枉凝眉》,红学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形容林黛玉的。但如果《枉凝眉》只是形容林黛玉的,总共就会有一支半曲子形容林黛玉,半支曲子形容薛宝钗,其他十钗一人一首。作为诗人的曹雪芹,会让《红楼梦曲》这么不工整么?而且,薛宝钗连其他十钗都不如吗?

主流观点认为《枉凝眉》形容的只是林黛玉,主要就是因为第一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阆苑仙葩”明显是指“绛珠仙草”(阆苑:传说中在昆仑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仙界)。由于大家以前只知道“绛珠仙草”是林黛玉,所以当然会认为《枉凝眉》只是形容林黛玉的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