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自序(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比如,曹雪芹苦心经营的贾宝玉这个形象,他才华横溢,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他鄙视封建的思想和官本位的制度,他对科考这种经济学问更是嗤之以鼻。然而,根据高鹗的续书,贾宝玉到了最后竟然参加了科考,还中了举人!要知道,曹家衰落以后,曹雪芹宁可靠卖字画、给人看病谋生,也绝不讨这碗官饭。高鹗自己是个举人,他可能觉得这是天下最有追求的事情了吧?这样的续书连狗尾续貂都算不上,简直是对《红楼梦》原作精神的亵渎。

张爱玲女士就这么评论高鹗的续书:

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请原谅我这混杂的比喻。

——《红楼梦魇》

“附骨之疽”,人家张爱玲到底是大作家,形容得就是贴切!

我甚至觉得高鹗的续书就是一场颠倒黑白的阴谋。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压制新锐的思想,故意销毁了犀利的原作,续上了个摇摆的尾巴,把一部颠覆时代的伟大著作、一部人性抗争与救赎的史诗,粉饰成一个不伤大雅的三角恋爱、一个忠孝两全的献礼之作。

不行,我要还原《红楼梦》的结局,还曹雪芹一个清白,把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展示出来!

这就是我孜孜不倦探求《红楼梦》结局的初衷。

那么,《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是什么呢?

有人说,你永远不可能搞清楚真正的结局,因为曹雪芹没写完呀。对,如果是别的小说,一般的小说,也许永远无法破解真正的结局。作者没写,怎么可能破解?

但《红楼梦》不同,它不是一般的小说。

《红楼梦》是一首诗,诗中布满寓意深刻的典故,这些典故预示了所有人物的结局。

对,只要搞懂书里每个典故的寓意,就能还原《红楼梦》的结局真相!

这十几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对书中典故逐条研究,再对比前人的分析著作、网上的真知灼见,反复推理论证,建立假设再推翻假设,最后得到自认可令人信服的推断。

这就像是侦探在调查一桩密室杀人案件,需要根据蛛丝马迹发现凶手的罪证,做出各种假设,再多方求证,整个过程新奇有趣而扣人心弦。

除了典故,我还非常倚重脂砚斋的批语,因为其中有不少“剧透”,透露了很多八十回后的内容。脂砚斋是曹雪芹很亲近的人,她的批语对推断《红楼梦》的结局也至关重要。例如,全书最重要的典故就隐藏在元春点的四部戏中,而脂砚斋对这四部戏做了如下批语:

第一出《豪宴》(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脂砚斋批语:《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批语:《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一捧雪》《长生殿》《邯郸梦》《牡丹亭》,脂砚斋说这四部戏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它们分别预示了“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黛玉死”这几个关键情节。

我后来发现,这四部戏不仅是《红楼梦》关键情节的出处,而且是《红楼梦》最主要的四个素材库!因此,只要深挖这些素材库,把它们和《红楼梦》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就能大致推断出《红楼梦》的结局。

当然,除了读懂典故和脂批,还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谓大胆假设,就是对任何人的观点都持开放的态度,不能有成见,一看标题就不接受是不行的。即使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要看他为什么形成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哪些关键问题?例如刘心武先生问:为什么红楼梦十二曲不均衡?这就是个很好的问题。但红学家们经常是不回答人家的问题,而只攻击人家的结论。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开放的态度。

我的方法和侦探破案一样,对于任何假设都会搜集所有正、反两方面的论据,特别要看反方的论据能否解释得通。如果解释不了,这个问题就要存疑,就需要更多阅读和思考,而不能百分之百相信自己就是对的。

特别是如果正反论据都有,最值得深思。比如曹雪芹形容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隐士的意思,但是从书中又完全看不出薛宝钗和隐士有什么关系。那么,薛宝钗到底是不是隐士?为什么是隐士?这就成了案件的关键疑点。解开它才能揭开薛宝钗的身份之谜。

直到有一天,当一个假设能够合理地解释所有的论据,并与所有典故都协调一致,这个假设才是完美的结论,案件在这一天才被彻底侦破。

今天就是这一天。

我既不骄傲也不谦虚地向大家宣布,我还原了《红楼梦》的结局真相!对,这包括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甄宝玉、史湘云等人的最终命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