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记 林黛玉死亡案件的科学推理(第5页)
这才是林黛玉的死亡真相。
四、林黛玉的死亡时间
1.人到中秋不自由
刚才分析中秋联句时,我说从“冷月葬花魂”中看不出林黛玉沉湖的暗示。但这句凄美的“冷月葬花魂”,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呢?
“冷月葬花魂”讲的是林黛玉的死,而“冷月”透露了林黛玉的死亡时间,这应该是一个寒冷的、有月的夜晚。
我们知道,林黛玉和史湘云是在中秋节联的句,“冷月”讲的也是中秋的月亮,那么林黛玉会不会就是在中秋节死去的呢?
这很有可能。
我又查了一下《牡丹亭》,发现杜丽娘也是在中秋节去世的!
既然脂砚斋说“《牡丹亭》中伏黛玉死”,那么林黛玉也许和杜丽娘一样,也是中秋节去世的?
(春香:)春香侍奉小姐,伤春病到深秋。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转沉吟,待我扶他消遣。正是: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杜丽娘:)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一段暗香迷夜雨,十分清瘦怯秋寒。
(杜丽娘:)哎也,是中秋佳节哩。老爷,奶奶,都为我愁烦,不曾玩赏了。
(杜丽娘:)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
(杜丽娘:)你便好中秋月儿谁受用?剪西风泪雨梧桐。楞生瘦骨加沉重。
——《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昆曲版称《离魂》)
我看了看杜丽娘去世时的天气——“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雨打中秋月”“十分清瘦怯秋寒”“残生今夜雨中休”“剪西风”。可见是一个风雨交加、天气寒冷的中秋节。
这样的环境,与林黛玉诗句中的“冷月葬花魂”不是很相似吗?中秋节已是秋季,中秋节的夜晚寒意森森,这不正与“冷月”相吻合吗?
林黛玉在中秋联句,道出“冷月葬花魂”,很可能就是预示自己也死于中秋节的夜晚。
2.十七岁的秋季
不仅如此,曹雪芹连林黛玉死时的年龄都做了暗示。在刚才讲的茗玉小姐的故事里,茗玉小姐是在十七岁一病死了。那么,林黛玉会不会也是在十七岁时去世的呢?
这也很有可能。
根据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的考证,《红楼梦》从第七十一回到第八十回,宝玉的年龄是十五岁。而黛玉作为绛珠仙子,是和神瑛侍者一同下凡的,因此与宝玉同岁,也是十五岁。那么,八十回后贾家被抄家,经历这些变故用了两年,林黛玉在十七岁去世。这个时间线的发展是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从第五十四回到第七十回,宝玉和黛玉的年龄是十四岁。然而在其中第六十三回,麝月抽花名时抽到荼蘼花的令牌,上面写着旧诗“开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这里的“三杯送春”,有可能就是预示三年后黛玉的去世。而从黛玉十四岁加三年,正是十七岁光景。同样,在第七十回中大家咏柳絮作诗,宝琴有一句“三春事业付东风”,似乎也是对三年后黛玉去世、人走楼空的暗示。
而且,《红楼梦》第一回中就描写了中秋节的场景,当时破落书生贾雨村受到望族甄士隐的邀请,共度中秋。贾雨村还口占七绝一首。这里脂砚斋批语道:“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所谓“三秋作关键”,是说书中有三次描写中秋,都很关键。
我查了一下,书中正面写中秋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开篇贾雨村和甄士隐度中秋,第二次就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联句。与贾府密切相关的只有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联句这一次。所以,在八十回后,曹雪芹至少还会再描写一次关键的中秋场景。而这次描述的也许就是林黛玉的中秋之死。
中秋节,本来是团圆的节日,但黛玉却孤独地死去。
黛玉去世的时候,宝玉并不在身边。对此,黛玉的诗词里曾有过不少暗示。
例如,黛玉的《葬花吟》中有一句:“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其寓意是:“本来明年就要嫁给你了,但没想到你流离在外,家里房子空了,婚姻也成了泡影”。诗中还有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不知”可能也是暗示在黛玉离世的时候,宝玉并不在身边。在林黛玉的《唐多令》里也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也表达了同样的意境。
五、推理陈词
好了,灰色的小细胞们已经推理完毕。
现在,请所有红学家都来到大观园的怡红院,坚持沉湖说的、坚持上吊说的、坚持黛玉是生病死的,都来吧。
坚持沉湖说的,请你们出门向西,那里有一个美丽的荷塘,你们千万不要犹豫,直接跳进去。我相信你们马上会改变想法。
坚持上吊说的,请你们出门向北,到栊翠山上找两棵枯死的梅树,解下腰带,把两头试着搭在两棵枯树的枯枝上,然后请你把头搭在腰带上,千万不要犹豫。我相信你们马上会改变想法。
坚持林黛玉是病死的,你们答对了,林黛玉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的。她死于中秋节的寒夜,病情加重,泪尽而逝,终年只有十七岁。不过她的病是与生俱来,是前世种下的情根,并不是什么肺结核。
推理看似结束了。
但是等一下,神转折的时刻到了。我现在要宣布,你们都错了!其实林黛玉并没有真的死去!
对,她其实还在人间!
什么?你不信?
那请看下一篇文章吧——《林黛玉还魂,绛珠仙回生》。
前方高能,胆小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