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记 林黛玉死亡案件的科学推理(第3页)
“枯木”在互动百科上的解释是:因各种原因死亡但仍站立未倒下的树木。(树木、植物等)失去水分;没有生趣;枯燥;枯萎;枯树。
首先,一个人要想上吊,会找“枯木”么?木都枯了,禁得住人的体重么?读者们请忍住笑,听我说完。说实话,任何稍具常识的人就知道,“枯木”是很脆弱的,一压就断的。一个人如果想上吊,会在“枯木”上搭玉带么?这是真的想死么?
其次,判词的插图上有两棵树。这又有问题了。你们说,自杀上吊会找两棵树么?这是上吊还是上吊床呢?如果真是上吊在两棵树之间,画面太美我真的不敢想象。
实际上,双木是林字,木又代表绛珠仙草(绛珠仙草是草木,林黛玉也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枯”,无水也。“枯木”有“泪枯”的含义,是为了表达林黛玉临死时眼泪流尽,跟上吊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玉带呢?又为什么要它挂在木上呢?
很简单,“玉带”是“黛玉”的完美谐音。曹雪芹既然写了玉带,总要和双木搭配,那么“挂”在枯木上就是很不错的设计(难不成把玉带摆在地上?)。而且,“挂”“枯”本身都有“死”的意思,足以预示林黛玉的死亡。
三、林黛玉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上面谈到林黛玉沉湖说、上吊说之荒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曹雪芹在前文对林黛玉的病反复铺垫。如果最后林黛玉自杀了,或是被人杀害了,那之前铺垫这么多生病的细节目的何在呢?
而且,沉湖派和上吊派的学者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细节,这个细节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林黛玉是病死的。那就是茗玉小姐的故事。
1.茗玉小姐“一病死了”
揭示林黛玉命运的,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红楼梦判词、红楼梦曲、黛玉诗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给贾府一家讲的故事: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
茗玉小姐的故事总结下来是这样的:大家闺秀独生女茗玉小姐“知书识字”,但“一病死了”。老爷太太为其盖了祠堂。后来茗玉小姐还魂了,在雪地里抽柴。
看到这里,对《红楼梦》熟悉的读者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茗玉小姐就是在类比林黛玉啊!她和林黛玉的各方面设定都太像了。让我们回顾一下林黛玉的情况: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茗玉小姐和黛玉小姐在各个方面都一模一样:
(1)独生女
茗玉:“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
黛玉:“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
(2)知书识字
茗玉:“小姐知书识字”。
黛玉:“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3)父母爱如珍宝
茗玉:“老爷太太爱如珍宝”。
黛玉:“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
(4)名字
茗玉:茗是茶的意思,而茶是青色的。
黛玉:黛是青黑色。
对茗玉小姐的介绍只有两句话。而这两句包含的信息,展示了和林黛玉一模一样的信息,而且连文字上的拟合度如此之大。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用茗玉小姐来映射林黛玉,并道出林黛玉的结局。
那么茗玉小姐的结局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所以说,林黛玉的死因非常明确,就是病死的。
2.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而且,茗玉小姐的故事也和《牡丹亭》类似,基本上是一个缩略版的《牡丹亭》。《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也是大家闺秀,也是独生女,也是知书识字,也是十六七岁就一病而亡,她死后父母也为她修了祠堂(梅花观),杜丽娘死后也是还魂了。这么多相似点绝不可能是巧合!
茗玉小姐的名字也大有玄机。因为“茗玉”倒过来就是“玉茗”,而“玉茗先生”就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汤显祖写作的地方就是临川老家的“玉茗堂”,他创作的四部戏曲也被称作“玉茗堂四梦”。
那么,根据《牡丹亭》的情节,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但梦醒后仍然思念柳梦梅,最后思念成疾,在中秋夜病亡。所以杜丽娘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既然茗玉小姐的故事是《牡丹亭》的缩略版,而茗玉小姐映射的是黛玉,那么黛玉也应该是因情而病、因病而亡。
这个结论也和脂砚斋的批语完全吻合。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第一出《豪宴》;(脂砚斋:《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脂砚斋:《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脂砚斋:《邯郸记》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脂砚斋:《牡丹亭》中。伏黛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