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洞庭湖边屈原问 天金字塔下泰氏说地(第2页)
斗转星移啊,是什么将它们系住?
天的轴心啊,怎样来将它安牢?
八根巨柱啊,怎样撑起这面天空?
东南方向啊,却为什么向下倾倒?
天上九个广阔的区域啊,
它们伸向何方,在哪儿终了?
各个区域里无数的角落,
到底多少,我该向谁去请教?
这天穹怎么会合成一个整块啊,
黄道十二区,是谁划分得这样巧?
这日月怎么会悬在半空?
星罗棋布,是谁安排得这样好?
太阳啊,早晨从东方的汤谷起身,
晚上到遥远的蒙水边歇脚。
就这样从天亮走到天黑,
这一天的行程有多少里之遥?
月亮啊,有什么奇怪的本领?
月初昏黑,月中又容光闪耀?
它要干什么啊,这样好笑:
将一只兔子在怀中紧紧地搂抱?
大地啊,谁将你这样安放?
河谷啊,为什么深深地陷落?
百川啊,日夜东流不肯停歇,
大海啊,你怎么总是喝不饱……
这人就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以上吟的就是他的《天问》。他在这篇名著中一口气提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日月星辰。一千多年以后,我国中唐时期又一位大诗人柳宗元与屈原的思想发生了共鸣,相似的遭遇驱使他挥笔写出《天对》,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构成,有力地批驳了神灵创世说,成为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颗启明星,这是后话。
屈原雕像
就在屈原叹问苍天前不久,地中海的南岸又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有一个和我国一样古老的国家——埃及。碧蓝的太空下是一片金黄的沙漠,尼罗河浩浩****地向北流去,两岸留下厚厚的淤泥。几座由大条石垒成的金字塔,矗立在沙漠中直接云霄。大地啊,是这样的平坦,人们的思想也在驰骋翱翔。这时在金字塔下有一小群人,他们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小圆圈,几把陶壶,一些碎肉。人们手里拿着树枝折成的小棍在地上画着,嘴里吃着,说着。他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群科学家,其中不少人是从希腊来到这里的,经常这样谈天说地,讨论问题。这时一个叫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年)的人站起来说:“我认为这地就像一个菜碟子一样,平平的,圆圆的,整年整月地在空中转着,太阳、月亮、星星都在围着它动。”这时,另一个叫亚诺芝曼德的人立即反对:“不,大地是一个长筒子,筒底的直径是筒高的三分之一,筒的四周空气有相等的压力,所以它总是悬在空中。太阳一晒,地上的泥水就起泡,泡里出来鱼,鱼又变成人。”他还没说完,又有人发言:“我认为一切都是气组成的,我们手摸着的是气,吸的是气,人心也是空气一团。”“不对,不对,世界是水组成的,你看,尼罗河里不能没有水,庄稼少不了水,人更要喝水……”他们就是这样争着,吵着,提出许多问题,想出许多解释,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真的,那高高的天空,茫茫的星河,无边的大地,到底有多少奥秘?这世界上万物的变化有没有个规律?人们既然提出了问题,自然会找见答案的。在屈原和泰勒斯之后许多东方和西方的哲人从各个方面不断探寻着客观世界的本质,他们为此做出许多牺牲,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且听我将这些故事一个个地慢慢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