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目的(第3页)
这种被称为“人格”的奇妙禀赋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究竟是何种模样,那么便可以对自身的行为和生活中的基本策略有更好的了解。这使任何形式的交流都变得更加容易,从而帮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成功。但是,是否有可能从一个人的“内部”审查并找出其最内在的需求?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有一个前提:你必须知道自己需要注意什么,因为我们的外在行为始终是我们最深层动机的一面镜子。我是在多年前才第一次完全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当时,我听到托尼·罗宾斯(TonyRobbins)在TED演讲中谈到的六种人类需求[6]。我立刻便迷上了他的理论,并将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其他哲学理论和学说结合起来,涉及的理论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萨提亚类别理论,DISC模型以及其他人格分析方法。经过多年精心研究,我建立了自己的核心需求模型。自此,这个模型便成了我与企业家合作进行变革时的首选工具。
核心需求模型
核心需求模型背后的基本思想如下:每个人都被相同的基本需求所驱动。其中四项基本需求是基于“缺乏”。如果这些“缺乏”被满足,那么还会有两项被个人成长驱动的更高级需求。在仔细研究不同动机之前,我希望首先通过下图向你介绍一下完整的模型。
核心需求模型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核心需求。
1。自由:自由是我们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每个人都希望生命能变得多姿多彩,并享受从独立、惊喜和新鲜刺激中获得的感觉。自由需求的典型特征包括易动、频繁更换工作或合作伙伴、不愿承担责任,以及高超的实验和执行技巧。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核心需求:没人告诉我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2。安全:我们对安全感、连续性、稳定性和连贯性的追求同样迫切,我们希望以此来确保自己处于平和、安全与被保护的环境中。安全需求的典型特征包括循规蹈矩、习以为常、犹豫不决、腼腆害羞、稳重可靠和规避风险。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核心需求:一切都应该保持原样。
3。个体性:这是一种关于认同、人生意义以及强调我们独特性的强烈需求。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感到自己非常独特而重要,而且正在成就卓越。个体性需求的典型特征是醒目的服装、奢侈、自我怀疑、创造力、希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讲话大声而性格外向。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核心需求:关注我,因为我很特别。
4。人际圈子:同样,我们需要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我们渴望相似性、同理心和亲密关系,我们渴望爱、尊重和感情。人际圈子的典型特征是顺从,努力维护和谐、正义感,保持平和,希望取悦所有人,将他人的需求置于个人之上。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核心需求:我能为你做什么才能让你爱我?
这些就是每个人的四项基本核心需求。没错,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我们都在为自由、安全、个体性和人际圈子而奋斗,我们努力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来确保自己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当然,这些过程也是自发的,因此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的核心需求。这听起来很合逻辑,不是吗?但请记住以下几点:
?每个人的生活都由以上四项核心需求驱动。我们总是试图通过行动满足这四项需求,而我们行动时又几乎完全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前两项需求——自由、安全——存在冲突。不放弃安全就无法享受自由。安全感只有在我们为此牺牲自由时才存在。
?随后的两项需求——个体性与人际圈子——也是如此。要获得个人认可,我们需要脱离人际圈子。另一方面,基于人际圈子的关系只有在我们放弃个体性特征时才会起作用。
?所有四项基本需求在层次结构上处于同一级别,没有任何一个比其他更好,更重要或更被需要。
?同时,每个人又都有一项主导的核心需求,相比其余三项需求,这项主导需求具有更强的驱动力。主导性的程度可以是非常极端的,也可以相对温和,又或仅表现为细微的差别。
因此,了解你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主导核心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知道哪个因素最能驱动一个人,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人,而且可以更好地与他打交道并进行沟通。假设你有一个员工,其核心需求是安全感。如果你没有为此人量身定做的“安全感参数”,那么他将很快变得不满。另一方面,如果自由是这个人最重要的需求,那么给他设置太多束缚、指令或规矩将适得其反。在工作场所和日常生活中,都适用以下准则:
你对自己和同伴的需求越了解,你的目标便会越容易实现。
现在看起来,即使是核心需求也仍然算不上理性动机,而只是在潜意识层面提供着某种常规的、可靠的服务——我们不应该对这个论断感到惊讶。毫无疑问,核心需求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价值和梦想的结果。不过,你可以将它们很好地展示出来,然后变革它们。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特定行为,并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究竟是哪项核心需求让他她产生这样的特定行为?”
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经常发笑。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他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拍照的频率高于平均水平?显然,这是因为他们需要被承认。你最好的朋友已经因为厌倦而着手于另一个项目?让我们再谈谈自由。你的同事一直说“是”,即使他想表达的是“否”?从逻辑上讲,这是害怕被拒绝的表现,也是他们需要与他人联系的标志。多年来,有多少人对他们的工作不满意,但又不敢尝试新的东西?可见,他们对安全的需求比对变革的渴望更加强烈。
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的主要核心需求是什么,然后设法满足这个需求。
以上只是我所观察到的数千个例子中的四个,而且我敢肯定,你也可以迅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出更多例子。你越有意识地关注,就越会发现几乎所有行为都可以确保自由、安全、个体性和人际圈子这四个核心需求。这个四分法表明,需求都是基于我们试图通过自身行为来平衡的一种缺乏。如果我们能够成功满足自身的各项需求,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够长期满足我们的主要核心需求,那么随后的两个“成长需求”便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1。成长需求——愿景:人类是一定会成长的生物。我们要在生活中得到充实和满足,仅仅依靠维持现状、保持静止状态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在生活中做出改变,为世间留下重要的东西,并在历史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就是“愿景“一词的作用。我的意思是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清晰、有吸引力且充满**的未来,这个未来如魔法般吸引着我们,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行动起来。每个人的人生愿景都非常个人化。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愿景可以说是个人发展及持续成长的源动力。
2。成长需求——使命:当我们的志向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涉及其他人时,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这正是“使命”起作用的地方。在潜意识层面,我们迫切需要回馈,需要分享我们的成功并支持其他人——无论是以成立基金会回馈社会,还是仅仅留下陪伴他人的方式。不是因为我们期望这些举动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而仅仅是因为没有什么比看着明亮的眼睛和笑脸更令人高兴的事情了。我们的使命比我们自身更重要,它只有在我们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才能实现。
简短总结
每个人都是由六个核心需求驱动的。其中有四个是基于缺乏的需求,它们分别是自由、安全、个体性和人际圈子,四个中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我们试图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满足这些需求。一旦我们永久地满足了这四个需求,会紧接着面临两个成长需求,即愿景和使命。总体而言,该模型还很好地描述了为什么成长对我们如此重要。只有首先以一个“人”的身份成长,然后在第二步中对他人给予回馈——在同时达成二者之后,我们才会体验到那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美好满足感。这就是我如此喜欢核心需求模型的原因。
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究竟是何种模样,而且还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个人发展本身不仅是目的,而且是基于有意义和充足生活的必要前提。
我们对真正驱动自己的事物以及自身的主要基本需求越了解,便越容易过上不受他人影响的生活,也越有能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因此,我想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话作为本章的结尾,他将这些思想精妙地概括为:“在一个总是催人改变的世界中保持自我便是最大的成就。”因此,请相信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出真正促使你前进的动力。对你而言,越是基于个性的真正核心,就越容易进行必要的变革。在下一章中,我们将仔细研究如何将这一点做到更好。
变革者备忘录:本章中的五大观点
1。旧的变革曲线模型已经过时。而变革循环的四个要素对于成功变革至关重要:意识、驱动、战略及行动。
2。一切都在改变,没有什么会保持不变。在恒久变化的时代,我们的格言是:要么变革,要么死亡。
3。一个人处理变化的能力将是未来最重要的关键技能。
4。你只能改变你所意识到的。
5。充分利用核心需求模型,使自己的个性成为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