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力比多类型02(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77][在《性学三论》(1905d)首版中,弗洛伊德已公布了这一假设(标准版,第7卷,第216页)。不过,有此想法至少已有10年,比如可见弗洛伊德写给弗利斯的信原件(1950a)(约写于1895年)。]

[278][“器官快感”(快乐附着某一特定的身体器官)好像为弗洛伊德在此首用。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1讲中的开始部分,弗洛伊德对这一术语进行了更深刻的探讨。当然,其隐含的观点还要早很多,比如可见《性学三论》(1905d)第三篇的开头一段,标准版,第7卷,第207页。]

[279][见《论自恋》,第87页。]

[280][虽然这些章节的一般意义是清楚的,但在使用“主体”(subject)时仍有一些混乱,作为一条规则,“主体”与“对象”分别指本能(或心理的其他状态)的根源,及本能所指向的人或事。然而,在这里,“主体”似乎指在关系中起主动作用的人——代理人。在这个意义上,“主体”更明确的用法在下文中还有。]

[281][见上一脚注。]

[282][1924年增注]在涉及本能生活的最新作品《受虐狂的节制问题》(1924c)中我表达了一种相反的观点。

[283]这是希腊语动词的暗喻。

[284][见《性学三论》(1905d)第二篇结尾处的一节。标准版,第7卷,第203~204页。]

[285][尚不知此处指哪一节,也许指遗失了的关于升华的论文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在《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1915b)中确实讨论了这一问题。但这却不是弗洛伊德的本意,因为这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在1915年为《性学三论》(1905d)加的脚注中(写该文的这一年),弗洛伊德坚持认为,升华与反向形成是不同的过程(标准版,第7卷,第178页),在德语中,“同情”用的是“Mitleid”,本意为“同时遭受”、“怜悯”。关于这种感情的起源问题在《对“狼人”的分析》(1918b)中亦可见到,标准版,第17卷,第88页,它写于1914年,仅在本文之前的几个月。]

[286][仅在第一版中用了“jeder”意为“每一个”,后用“jener”意为“这一个”。]

[287][布洛伊勒(1910b,1911,第43页和第305页)的术语“矛盾”,似乎并未被他用做此意。他将矛盾(症)分为三种:(1)情绪的,如爱与恨之间的摆动;(2)意愿的,如无法决定一个行为;(3)理智的,如对矛盾观点的相信。弗洛伊德一般是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该术语的,比如,在《移情动力学》(1912b)结尾处第一次出现及在本文中的使用(第133页和第139页)。在本文的这一节中将它用于主动性与被动性,这是他仅有的几次之一。在《对“狼人”的分析》(1918b)的第三部分他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的。标准版,第17卷,第26页。]

[289][在1924年之前的德语版中,这句话是“爱与恨之间的转化”。]

[290][参阅《强迫性神经症的倾向》(1913i)。]

[291][弗洛伊德似乎是首次使用该术语。]

[292][见前面。在《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1911b)一文中,弗洛伊德已引介了“现实自我”与“快乐自我”。]

[293][见前面的脚注。]

[294][参阅《强迫性神经症的倾向》(1913i)。]

[295][弗洛伊德以《死的本能》的假设为基础,对爱与恨的关系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见《自我与本我》(1923b)第四章。]

[296][关于疼痛及其消除的生物方法的讨论可见《超越快乐原则》(1920g)第四章。标准版,第18卷,第30页。该问题在《科学心理学设计》(1950a[1895])第一部分(6)也出现过。]

[297][在《科学心理学设计》(1950a[1895],第一部分[1]中用的是“特殊行为”(specifi)。]

[298][德语为“Na”。弗洛伊德在《施莱伯的分析》及《论潜意识》两文中均使用了这一术语。但在20多年后《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第三部分,他使用了“Nagung”,即后压抑(after-repression)。]

[299][以上两段分析的压抑两阶段理论在弗洛伊德4年前出版的《施莱伯的分析》中第3部分就出现过。(虽然形式上有区别)。在写给费伦茨的信中也出现过(1910。12。6),见琼斯(1955b,第499页);也可见标准版,第5卷,第547页和第7卷,第175~176页。]

[300][此处所讨论的问题在《论潜意识》第六部分中有更长的论述。]

[301][在1924年的德文版中,该句的后半部分写为“WelchessiihmversagtenZugaseinehat”最初翻译为“whiallywrestedfromesstherightofreviouslyde”从1924年以后的德文版起,“vom”更正为“zum”,于是上文的意思便有所改变。]

[302][见弗洛伊德《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50c)一书的第二章。]

[303][同上]

[304][见《释梦》第七章,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67~568页。]

[305][德语为“V”。]

[306]这一适于压抑过程的明喻,也可用前已提及的压抑的特征作说明:我需要增加的是,为了拒绝这位客人的进入,我必须在门口设立一个永久的卫士,否则,这位客人会破门而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五讲》(1950a)的第二个演讲中对此做了精彩描述。]

[307][弗洛伊德关于最后一点的修正了的观点可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中找到,尤其在第四章的结尾和第十一章的第一节,1926d。]

[309][弗洛伊德在《论潜意识》一文的第四部分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

[310]这当然是《对“狼人”的分析》的一种参考(1918b)。虽然该病例在本文出版后的三年才印行,但在这之前已基本完成。

[311][弗洛伊德已在《癔症研究》中引用过,1895d,标准版,第2卷,第135页。]

[312]见《对“鼠人”的分析》第二部分C。标准版,第10卷,第241页。

[313][弗洛伊德在其《文明及其缺憾》的第二章中(第83页)探讨了这种分类。]

[314]《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第二章,第1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