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导论015(第2页)
[327][两三年以前,弗洛伊德曾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上宣读过一篇有关类似案例的论文——甚至很可能就是同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还没有发表,但厄内斯特·琼斯在他的《弗洛伊德传》的第2卷(1955,第342~343页)做了总结。对弗洛伊德关于物神崇拜的许多讨论所做的说明是在关于该主题的那篇论文(1927e)的编者注中提供的,标准版,第21卷,第149页及以下几页。]
[328][在下一讲。]
[329][参见第371页。关于挫折是神经症的一个原因的全部问题是弗洛伊德在《神经症发作类型》(1912c)中讨论的。]
[330][在《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编者注中对弗洛伊德使用这个术语做了说明,标准版,第14卷,第114页及以下几页。]
[331][“Ichgerecht”,意即与我相一致。]
[332][在第26讲讨论。]
[333][约翰·内斯特罗(Joharoy,1801~1862),在维也纳以其喜剧和滑稽剧而著称,关于内斯特罗的这个剧目的字面翻译是《底层和一层》;19世纪的维也纳和伦敦的社会习惯方面的差异需要加以改变。]
[334][这是仿效歌德的《浮士德》中的一个两行诗,弗洛伊德很喜欢引用它。例如,见《图腾与禁忌》(1912~1913),标准版,第4卷,第158页;以及他那本未完成的《精神分析纲要》(1940a[1938])的结尾处的几句话。]
[335][“RealeNot”,意即现实所施加的要求。至于后面的内容,参见《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1911)的第3段,标准版,第12卷,第222页。]
[336][见下一个脚注。]
[337][这有时候指的是“恒常性原则”。它和有关的“快乐原则”是编者在对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4a)论文的附录中讨论的,标准版,第3卷,第65页,也请参见第375页脚注。]338
[338][这个术语是在《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1911b)中第一次出现的,标准版,第12卷,第219页,该文的编者注追溯了这个概念的起源。]
[339][对弗洛伊德的退行观的发展以及人对这个术语的不同用法所做的某种解释将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的第一部分末尾的一个编者注中找到,标准版,第1卷。]
[34”意即在心理术语中力比多的代表,被视为某种肉体的东西。对这个概念的进一步讨论可在《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编者注中找到,标准版,第14卷,第111~113页,特别是在112页的脚注中。]
[341][就是说,一种在某种意义上与主要的本能能量相反的力量。见《论潜意识》(1915e)第四节,标准版,第14卷,第181页。]
[342][威廉·罗克斯(WilhelmRoux,1850~1924),是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343]读者们可能会发现,这个图可以较容易地画成家系树的形式:
[344][见第8讲,弗洛伊德无疑在这里想到的是他《对“狼人”的分析》,他已写完,但尚未发表的《从一例幼儿神经症史中得到的启示》(1918b)。]
[345][参见《对“小汉斯”的分析》(1909b)。]
[346][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新论》(1933a)的第34讲中精心阐述了所遭遇的这一困难。]
[347][见第18讲开头的例子。]
[348][参见稍后对此所作的解释,在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1931b)这篇论文中做了进一步解释,标准版,第21卷,第238页。弗洛伊德在这个主题上的观点的全部历史是在《精神分析新论》(1933a)的一个编者脚注中提供的,同上,第22卷,120~121页。]
[349][关于“原始幻想”及其遗传的可能性的这个讨论在相当大程度上建基于弗洛伊德在其《对“狼人”的分析》(1918b)中的发现,这是他在早两三年前完成的。当他发表此文时(在本演讲发表之后的那一年),他给原稿中增补下两大段话,重新提到了现在的讨论。参见标准版,第17卷,第57~60页和第95~97页。]
[350][弗洛伊德早期关于幻想的主要讨论将在《作家与白日梦》(1908e)和《癔症的幻想及其与两性并存的关系》(1908a)中找到。]
[351][即,判断事物真假与否的过程。其更深层含义是在《心理玄学对梦理论的一个补充》(1917d)一文中讨论的,标准版,第14卷,第230~234页;全面的说明请参见该文的编者注,同上,第220~221页。]
[352][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a),标准版,第21卷,第75页,再次以类似的方式引用这段话。]
[353][参见弗洛伊德在1920年给《性学三论》(1905d)的第三篇增补的长脚注,标准版,第7卷,第226页。]
[354][弗洛伊德早期在其《移情动力学》(1912b)这篇论文的一个脚注中讨论过这个问题,标准版,第12卷,第102页注①。在这篇文章中他说荣格似乎把“内倾”这个术语完全应用于早发性痴呆症。在那个脚注中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文献。]
[355][即,大量心理能量的释放。弗洛伊德一般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该术语的:例如,在《论潜意识》(1915e),标准版,第14卷,第197页;《超越快乐原则》(1920g),同上,第18卷,第31~32页;和《幽默》(1927d),同上,第21卷,第165页。另一方面,他有时更专门地把它用于潜意识与前意识观念之间的区别:还是在《论潜意识》一文中,同上,第14卷,第194页和第202页,以及在《精神分析纲要》1940a(1938)的第四节,也请参见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节的第三部分(弗洛伊德,1950a)。]
[356][在这里弗洛伊德似乎是把“快乐原则”等同于“恒常性原则”,尽管在第356页及下页涉及这个题目的一段话中有一对此表示怀疑的暗示。后来他在两者之间做了明确区分(见弗洛伊德,标准版,第19卷,第159~161页)。关于弗洛伊德对这些原则的看法的发展所做的全面讨论是在编者对《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一个脚注中提供的。]
[357][参见《作家与白日梦》(1908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五讲》(1910a)的第5讲;《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1911b),标准版,第12卷,第224页;和他为《精神分析对科学兴趣的要求》(1913)所写文稿的第二节(六),同上,第13卷,第187~188页。]
[358][《神经症性格》(1912)是阿德勒早期著作中的一个题目,其英文译名是Theistitution。]
[359][弗洛伊德在后面第26讲中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
[360][参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战争神经症》(1919d和1955c[1920]),标准版,第17卷,第207页及以下几页。]
[361][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弗洛伊德关于《癔症发作概论》(1909a)的论文中,标准版,第9卷,第231~232页,那里可以找到更多的参考资料。]
[362][弗洛伊德在1897年11月18日给弗利斯的一封信(弗洛伊德,1950a,信76)中提到了人从疾病中获得的这两种不同的利益之间的区别,但它却是在上一个脚注中所引用的那篇论文(1909a)中第一次弄清楚的。在《对“杜拉”的分析》(1905e)中,这个问题已做过长篇讨论,标准版,第7卷,第42~45页,其中那个跛脚的乞丐和受虐待的妻子的例子再次出现。但是,弗洛伊德后来认为那里所做的分析是不正确的,他于1923年增补了一个很长的脚注(同上,第43页),对这个问题做了或许是最清楚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