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潜意识03(第5页)
[258][弗洛伊德在前四段中对此已有阐述。]
[259]这是这一过程的第二阶段。
[260][只在1915年的版本中没出现过“Pcs”。]
[261]这是第三阶段。
[262][不愉快的小的释放对阻止更大的释放起着“信号”作用——这在弗洛伊德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1950a,第二部分,第六节)里和《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602页)可以找到。当然,这一思想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第十一章,第一节中有了很大发展。]
[263][或许这涉及到弗洛伊德的一篇下落不明的关于转换性癔症(hysteria)的心理玄学的论文(见编者导言,英译本,第106页)——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1895d,标准版,第2卷,第166~167页)中已论及了这个问题。]
[264][只在1915年的版本中没用“Pcs”。]
[265][这已由弗洛伊德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第六章里所断言。还可参见弗洛伊德后来关于《否定》的详述(1925b)。]
[266][参见《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节,第588页)第七章的讨论。这个讨论基于布洛伊尔在《癔症研究》(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5)里提出的思想。弗洛伊德把这些假设归于布洛伊尔的评述在该书后来版本的编者导言中(标准版,第2卷,罗马数字第27页)和同版本的注释中(出处同前,第194页)都可以找到。]
[267][弗洛伊德在《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605页)第七章,以非常类似的语言表达了这个思想(同上)。而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里对此做了更充分的论述,特别是在第七章第二、三节里。]
[268][只在1915年版本中,“Cs”写做“Pcs”——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潜意识”这一永恒的提法。最早含有“潜意识”的句子,大概是弗洛伊德在1897年写的一个句子(弗洛伊德,1950a,草稿13)。在这句话中,他宣称:“忽视时代特征是前意识与潜意识活动之间的基本区别。”对此,他在《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77~578页)里也间接提到过,但是,第一次明确且公开地阐述这一观点似乎是在1907年加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b)最后一章(转下页)(接上页)接近结尾的一个注释里。另外,在《论自恋》(同上,第96页)的一个注释里也附带提过。弗洛伊德在以后的作品中不止一次重提过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a,标准版,第18卷,第28页)和《精神分析新论》(1933a)第31讲中。关于该问题的讨论也曾在1911年11月8日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一个会议上进行过,此会议还发表了会议记录,由弗洛伊德对会议内容做了简短总结。]
[270][为了不同的情境,我们会保留“Ucs”这一著名的提法的使用权。这可能涉及“Ucs”与词之间的关系(201页),或者涉及系列丛书中那篇未刊载的论文。]
[271][或许涉及那篇已丢失的论意识的论文。]
[272][参见第186页的注释②。]
[273][这是由机理提供的暗示。以机理的观点,前意识影响潜意识,这在弗洛伊德的论文《“神秘的柏纸簿”的说明》(1925a)倒数第二段里有论述。]
[274][参见第96页,只在1915年版,被写做“Cs”。]
[275][在《精神分析纲要》(1940a)第一章的结尾处可见弗洛伊德所做的一段关于动物心理玄学的评述。]
[276][见《压抑》,第149页。]
[277][这个问题弗洛伊德在1920年对他的三篇论文之一(1905d)第五节所加的一个注释里有详尽阐述(标准版,第7卷,第226页)。]
[278][或许在已丢失的那篇论意识的论文中提到过此问题。]
[279][见第173页。这一点,弗洛伊德在《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615页,第617~618页)第七章里已经提出。在原文第193页,还有更详尽的讨论。]
[280][按字面意思:“另外,我们认为,成为意识受某种意识注意指向性的限制。”“成为意识”几乎肯定涉及“前意识”。如果我们看了那篇丢失的论意识的文章,这个很模糊的句子或许会清楚些。意识与前意识的区别特别诱人。前意识看起来很像“注意”的功能,是注意的参照物。——关于注意,弗洛伊德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论述的很少。在《释梦》(1900a)中中有两三个自然段似乎与注意有关:“如果满足其他条件,例如,仅仅被描述为‘注意’的功能可以特别方式加以分配,那么,在前意识里发生的兴奋过程就会没有阻碍地进入意识”(标准版,第5卷,第541页)。“成为意识与特别的心理功能,即注意的功能的应用相联系”(出处同上,第593页)。“前意识系统不仅阻止刺激进入意识,而且控制着活动性集中能量的分配——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注意形式之一”(出处同上,第615页)。与弗洛伊德在后来的作品中很少提到注意问题形成鲜明对照,他在1895年《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里,详细讨论了该问题,并认为注意是心理器官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弗洛伊德,1950a,《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三部分第一节)。他(在《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的论文里)指出:注意特别的是“现实—检验”的功能。见编者对《心理玄学对梦理论的一个补充》所加的注释(原文第220页),该文认为注意与“Pcpt”(知觉)系统有关。]
[282][在所有的德文版中,用的都是“Vbw”(Pcs)。这似乎是对“Ubw”(“Ucs”)的错误印刷。]
[283][见第202页。]
[284][这里的德文词是“Instinkt”,而不是通常的“Trieb”(见编者加在《本能及其变化》里的注释——第111页)。——心理结构的遗传问题,弗洛伊德在后来的《精神分析导论》第23讲(1916~1917)中和《对“狼人”的分析》(1918b,标准版,第17卷,第97页)中有讨论。]
[285][这一过程,在弗洛伊德《神经症发作类型》(1912c)第一节中有详细描述。]
[286]谈到同一个病人的一篇论文是由塔斯克发表的(1919)。
[287][德文“Augenverdrener”其象征意义是“欺骗者”。]
[288][参见弗洛伊德在《自恋》中有关疑病(hypodria)的讨论。]
[289][《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95页。)]
[290][偶尔,“梦的工作”像对待语词、事物那样,并创造出非常类似“精神分裂症”性质的语言来,或叫做语词创新(neologism)。见(1900a,标准版,第4卷,第295页)梦与精神分裂症的差异在第229页《心理玄学对梦的理论的一个补充》中有描写。]
[291][“Vomtelltung”这个词一般是由“idea”(观念)这个词翻译成文中的那个样子(见原文第174页的注释①)。从这儿到本文的结尾,“V”一律是由“presentation”——“W”——“词之表象”或“词表象”译过来的,“Sachv”为事物之表象或“事物表象”。这些词起初是由有些令人误解的词“语词观念”和“具体观念”译过来的。在《悲伤与抑郁症》(第256页)中,弗洛伊德用同义词“Dingv”代替“Sachv”。在《释梦》第2版,他也是这么用的。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第四章的开始,他也如此用。——弗洛伊德在写这些他的早期作品时,头脑中已经有了“词表象”与“事物表象”的区别,显然,这种“区别”的形成来源于他对失语症的研究。对此,他在1891年,曾对该论题有详尽讨论。尽管使用的是不同词汇。该讨论的有关段落在“索引C”(第209页)中已被译出。]
[292][《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617页。实际上,弗洛伊德在更早的作品,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1950a,第三部分第一节的开始段)中就已提出该假设。在他更近的论文《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
[293][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b)第二章的开始部分再次论述了该问题。]
[295][见弗洛伊德的《关于施莱伯的分析》(1911c)第三部分。——在第230页,弗洛伊德对此有更进一步的尝试性探讨。]
[296][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1912~1913,标准版,第13卷,第73页)第二篇论文的结尾处已提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