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导论014(第2页)
[27][利希腾贝格是弗洛伊德最喜爱的一位作家。他的许多机智的短诗都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中讨论过。阿伽门农(Agamemnon)的话在第70页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112页做了引用,在后一本书中还出现了歌德的评论(同上,第218页)。]
[28][我们认为在这些演讲中最好把德文词“Tendenz”译做“目的”。但是,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一致,而且在少数段落中这个词译做“趋向”(trend)更合适。“Tendenz”几乎根本不是“tendeney”(倾向)的同义词,尽管形容词的“tendenzi?s”很自然地成为英语“有倾向性的”这种形式。例如,可适用于“有目的的”游戏。]
[29][“他自己是这样说的。”这是标准的德文译本《费加罗的婚礼》中理发师费加罗所说的一句台词,这句话经常在第三幕的六行诗中出现。]
[30][这是对《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78页的重复。]
[31][维也纳人对猪排的称谓。]
[32]均摘自梅林格尔和迈耶尔[它们也见于《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82页。这些无法翻译的例子的第一个当中,“Apopos”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词,但“Popo”是个儿童用语,意指“底部”(bottom)。在第二个例子中,这个无意义的词的字面意思是“鸡蛋—粪便—女人”,而那个有意义的词的意思是“蛋白小薄片”]。
[33][“他所想到的事情”这个短语在这里代表德文词“Einfall”,对此并没有令人满意的英文同义词。这个词在这些演讲过程中经常出现——有两三次在本段中出现,经常在第6讲中出现,在其他地方也多次出现——因此对它做点评论是很有用的。习惯上把它译做“asso”(联想)——这是一个会引起人们反对的术语,因为它的含义不明确,是一种未经证明的假定。如果有人想到某件事,而且我们说他有了一个“Einfall”,那么,这就意味着他心里想到了某件事。但是,如果我们说他有一种“联想”,这似乎是说,他所想到的某件事和他以前想到的事情以某种方式联系着。在这几页中所讨论的许多事情取决于第二种想法是否实际上(或者必然)与第一种想法联系着——即“Einfall”是否是一种“联想”。因此,把“Einfall”译做“联想”必定过早地对这个问题做了判断。但是,要避免这种译法并非总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弗洛伊德本人有时候把德文的“Assoziation”用做“Einfall”的同义词,尤其是在“freieAssoziation”这个术语中,不可避免地必须译做“自由联想”(freeasso)。在目前的讨论中要尽一切努力避免这种意义不明确,甚至要以某种不实用的术语为代价;在后面,避免使用“联想”这个词的必要性就不那么紧迫了。]
[34][对这个困难所做的长篇讨论将在弗洛伊德最后几篇论文之一《分析的结构》(1937d)中发现。]
[35][这些德文词的形式是类似的:“Verspre”(诺言)和“Vergehen”(犯法)。]
[36][维也纳记者协会。这件轶事将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88页上出现;最初是由马克斯·格拉夫(MaxGraf)提供的。]
[37]摘自荣格(Jung)[1907年第52页。这句话出现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25~26页。最后的引文“soilseinerwerden”形成了海涅的诗中的第一行和一个重复叠句,摘自海涅的《增补诗》,“AusderMatratzengruft”第四号]。
[38][这种情境在第72页及下页做了进一步的考虑。]
[39][这个摘自萧伯纳的作品的引语也出现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154页注。]
[40][这个故事出现于《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49页。]
[41]参见米德(A。Maeder,[1906~1907])(用法文),布里尔[1912](用英文),琼斯[1911](用英文)和J。斯塔克(J。Starcke,[1916])(用荷兰文)所辑的类似的例子。
[42][最初是用英文写的。这个例子和另外两个例子均见于《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230~231页。]
[43]由赖特勒(R。Reitler)报告。
[44][这个例子和下面两个例子见《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203~204页。]
[45][症状性动作和偶然动作构成了《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四章的主题。]
[46]这是在1908年11月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对此所做的更全面的说明见于《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95~96页。前面的口误在同上第120~121页。]
[47][弗洛伊德后来把这件轶事包括在1917年修订的《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中,第64~65页。]
[48][在第二讲的开头。不要把这“三组”和第64~65页上讨论的“三组”相混淆,后者和发生口误的那些人对口误所采取的态度与这些大不相同的事情有关。]
[49][用“Mens”(人)代替了“MausenoderMeers”(老鼠或豚鼠)。]
[50][见第23讲中的讨论,第368页。]
[51][后来被包括在1917年修订的《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中,第113~114页。]
[52][这个“冲突意愿”(ter-will)的概念在弗洛伊德早期关于心理病理学的某些论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例成功的催眠治疗》(1892~1893),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中多次重复出现。]
[53][这个例子是1917年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34页上增补的。]
[54][改善记忆的人工方法。]
[55][自从在《释梦》(1900a)中这条原则这样命名以来(例如,标准版,第5卷,第600页),弗洛伊德总是固定不变地谈到“快乐原则”,在第22讲,第356页及下页中在后一个名称下对此做了讨论。]
[56][婴幼儿记忆缺失在第13讲作了讨论,见后面第199页及下页。关于对遗忘的一般性讨论,见1907年对《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274页补加的一个长脚注。]
[57][全段摘自《达尔文自传》(1958,第123页),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148页做了引用。]
[58][原来的字面意思是“所谓天使的制造者”(angel-makers)。]
[59][最后这三个例子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222页和226~228页做了更全面的描述。]
[60][复制于《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174页。]
[61]由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Breuer)于1880~1882年提出。参见弗洛伊德1909年在美国做的演讲《精神分析五讲》(1910a)以及《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
[62][弗洛伊德以梦为主题的主要著作是《释梦》(1900a)。不过,他的著作几乎没有不涉及这个题目的,但对此所做的主要讨论是在该书附录中提供的。]
[63][弗洛伊德在本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的末尾对此做了进一步讨论。见第456页及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