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研究008(第3页)
[19]JohelifeandWmundFreud,NewYork:BasicBooks,1953,1,p。5。
[20](英)厄内斯特·琼斯,《弗洛伊德的一生》,见《弗洛伊德自传》,廖运范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第89~90页。
[21]高宣扬,《弗洛伊德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第14页。
[22]同上,第2页。
[23](法)克莱芒等,《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分析学说的批评》,金初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6~7页。
[2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廖运范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第4页。
[2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张霁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第4页。
[26]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顾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6页。其中,“紧密团结大多数”(ajority,又译solidmajority),是易卜生《人民公敌》第二幕中,小商人与少数官僚分子进行斗争时剧中人讲的一句话。参见标准版,第20卷。
[27](德)歌德,《浮士德》,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一部,书斋(Ⅱ),第57页。
[28]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张霁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第3页。
[29]生机论(vitalism),亦译活力论。指生命机体的一切活动由其内部所具有的非物质因素即“活力”或“生命力”所支配的学说。
[30](美)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第4版,下册),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73页。
[31](美)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李斯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第167页。
[3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张霁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第5页。
[33]高宣扬,《弗洛伊德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第41页。
[34]Jung,C。G。,FreudandPsyalysis,Newyork:BolliioEdition,1985,p。24。
[36]高宣扬,《弗洛伊德传》,香港:南粤出版社,1985,第54页。
[37]Appignanesi,L。,Forrester,J。,Freud’sWomen,NewYork:BasicBooks,1992,pp。30~31。
[38]高宣扬,《弗洛伊德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第62页。
[39](英)厄内斯特·琼斯,《弗洛伊德的一生》,见《弗洛伊德自传》,廖运范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第113~114页。
[40]高宣扬,《弗洛伊德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第64~65页。
[4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顾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8页。
[42]杨庸一,《心理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台湾:元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第45~52页。
[43]MassohepleteLettersofSigmuoWilhelmFliess,1887~19e,MA:HarvardUyPress,1985。
[44](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79~80页。
[45](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03页。
[46]同上,1986,第99页。
[47](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14页。
[48](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93页。
[49]高宣扬,《弗洛伊德传》,香港:南粤出版社,1985,第73页。
[50]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廖运范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第6~7页。
[51](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211~212页。
[52](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217页。
[53](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230~232页。
[54](美)欧文·斯通,《心灵的**》(上册),朱安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234~235页。
[55]同上,第234~235页。
[56]高宣扬,《弗洛伊德传》,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第76~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