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纲要(第1页)
精神分析纲要
1940
葛鲁嘉译
宋广文校
葛鲁嘉修订
按语
本书是弗洛伊德最后一部极为重要的代表著作。他写于1938年(82岁),并以德英两种文字发表于1940年。虽书未写完他已去世,但全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全书共分三部分:(1)心灵及其活动(五章),阐明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相继发展而形成的精神结构,具有根本性作用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性功能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过程,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梦的解析。(2)实践任务(两章),阐述了精神疾病的早期根源及其精神分析治疗技术。(3)理论成就(两章),揭示了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总之,本书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他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全面而精辟的总结。因此,《精神分析纲要》在弗洛伊德全部著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英文版编者说明
目前的译本是根据标准版译本校正重印的,并有一些编辑的增补。
当这本著作首次出版的时候,德文本和英文本中均附有两段很长的摘录,摘自弗洛伊德同时期未完成的《精神分析若干基础讲稿》(1940[1938])。这些摘录在德文本中是作为第四章的脚注,在英文本中是作为附录。摘录源出的未完成稿不久之后便全文发表了,因而这本著作后来的重印便删去了该脚注和附录。
由于一个不幸的疏忽,作者的《序言》从《弗洛伊德全集》的重印本中被删去了,因此只有在《时代文献》的德文本中才能找到。应该指出的是,《弗洛伊德全集》第17卷作为遗作,也以不同的扉页和装订同时发行了,这在所出版的(1941)各卷中尚属首次。
这部完整的著作的手稿是以异乎寻常的简略形式写成的。特别是第三章(《性功能的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缩略的。例如,略去了定冠词、不定冠词以及许多主要的动词,这可以说是一种电报文体。正像德文版编辑告诉我们的,他们扩展了那些缩略的部分。总的意思是准确无疑的,尽管编辑在某些方面有点任意,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接受它,并翻译《弗洛伊德全集》所提供的这个版本。
这部著作的第一部分的标题并不是作者给出的。德文本编辑采用的是《精神的性质》,理由在于这是上面提到的同期未完成稿《精神分析若干基础讲稿》中的小标题。目前的版本设计了一个要更为普通的标题。
对弗洛伊德开始写作《精神分析纲要》的时间,存在着一些争议。根据厄内斯特·琼斯的说法,“他是在维也纳等待期间开始写作的”——这应该是指1938年的4月或5月。可是,手稿首页上的日期却是7月22日,这证实了德文本编辑的说法,即这部著作开始写于1938年的7月——也就是说,是在弗洛伊德6月初到达伦敦之后不久。到9月初,他已写了63页纸的《精神分析纲要》,当时,他的写作工作被他不得不承受的一次大手术所中断了,他再也没有回头续写。尽管他不久又开始写另一部讲解性的著作(《精神分析若干基础讲稿》),但很快就再次中断了。
因此,《精神分析纲要》必须被看作是未完成的,但却很难认为它是不完整的。的确,最后一章比其他章要短,并且还可以继续讨论像罪疚感等,而这在第六章中已触及了。不过,总的来看,弗洛伊德在这本书里会走出多远和走到什么方向,这还是一个吊人胃口的问题。从作者在《序言》中所制定的步骤来看,他似乎已经很好地完成了。
在弗洛伊德的一系列讲解性著作中,《精神分析纲要》展示了独具的特点。其他著作无一例外,目的都在于向外界公众解释精神分析,公众通常接触弗洛伊德论题的程度和类型各异,但相对总是无知的。《精神分析纲要》就不能说是这样的。应该得到明确了解的是,这并不是针对初学者的书,它更像是针对高层次学生的“复习课程”。它处处期望读者不仅熟悉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总的探索,而且熟悉他有关一些细节的发现和理论。例如,有两处很简短的提到语感印象的记忆痕迹所起的作用(第19页和第56页),对于不熟悉最后一章和论“潜意识”的心理玄学论文的结尾部分的一些艰深论点的人来说,就将不知所云。再者,有两三处论及自居(或译认同)及其与所放弃的对象之爱的关系的寥寥数语,就隐含着至少是《自我与本我》第三章的知识。但是,那些已经熟知弗洛伊德著述的人,会发现这本书是最为迷人的尾声。他重新审视了他所涉猎的内容——最基本的理论或者最详细的临床观察——每个方面都以最终的术语得到了讨论。甚至偶尔还有对全新发展的提示,特别是在第八章的后一部分,以恋物癖为例,更进一步地考虑了自我的分裂及其否认外部世界的某些部分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弗洛伊德在82岁的高龄仍然拥有惊人的才华,能对那些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题目做出新的探讨。他的文笔也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简明和透彻的更高水平。整部著作的阐述均给人以流畅自如的感觉,在一位大师对他所缔造的思想进行的最后说明中,这也许是不难意料的。
编者所做的增补,无论是正文还是注脚,都以方括号印出。
由诺顿出版公司出版的弗洛伊德著作的版本,下列书籍的页码与标准版相同:《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图腾与禁忌》(1912~1913),《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自我与本我》(1923),《精神分析新论》的单行本(1933)。
英文版再版说明
自从弗洛伊德著作的英译本初次出版以来,已经有了《标准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这一新的权威性版本。这是由詹姆斯·斯特雷奇与安娜·弗洛伊德担任总主编,由艾莉克斯·斯特雷奇、艾伦·泰森和安吉拉·理查兹协助,从德文翻译过来的。因此,精神分析学会认为,当库存不足的时候重印国际精神分析文库,使用这个新的版本是合适的。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版权有限公司的恩斯特·弗洛伊德先生、艾莉克斯·斯特雷奇女士以及霍格思出版社的热心合作下,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目前很有必要在国际精神分析文库中以《标准版》的版本重印任一新版的弗洛伊德著作。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的现在这个版本,就采纳了全面修订和全面注释的《标准版》版本。由安吉拉·理查兹提供了文献目录和索引,并从事了本卷书出版的准备工作。
出版委员会希望,这些带有注释的修订版会有益于不断增加的精神分析的学生和读者。
国际精神分析文库编辑M。麦萨德R。科汉
英文版封底说明
《精神分析纲要》是弗洛伊德逝世前写作的最后一部著作。作为一部透彻和简明的杰作,它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既是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一般读者的指南,也是毕生科学研究和实验所得出的理论原则的总结。
弗洛伊德在《序言》中写道,本书的目的是“汇总精神分析的原则,并像教义那样以最简洁的形式和最明确的术语加以陈述”。该目的出色地达到了。本书的三个部分——心灵及其活动、实践任务、理论成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文本,适合于所有那些想要了解弗洛伊德的毕生工作及其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的人。
序言
这部要论性著作的目的在于汇总精神分析的原则,并像教义那样以最简洁的形式和最明确的术语加以陈述。它很自然地不打算迫使信仰或强求信服。
精神分析的教学是基于大量的观察和经验之上的,只有那些在自己和他人身上重复了此类观察的人,才会对精神分析做出自己的评断。
第一部分心灵及其活动
一、精神结构
精神分析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设想,对该设想的讨论虽然可以留给哲学的思考,但对它的证明却取决于其结果。
对我们所称的精神(或心理生活),我们知道两类事情:第一是精神的躯体器官和活动场所——脑(或神经系统);第二是我们的意识活动,意识活动是直接的事实,任何描述都无法对其做出进一步的说明。我们对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还一无所知,事实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我们的知识的这两个终结点之间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如果直接联系是存在的,那它至多会提供意识过程的精确定位,而不会有助于我们对意识过程的理解。
从我们的知识的这两个终点或者起点出发,我们有两个假设。第一是关于定位。[276]我们假定心理生活是某个结构的功能,我们认为,这个结构的特点是占有空间并由几个部分所构成——也即我们将其想象为类似于一架望远镜或显微镜等等。尽管在相同的方向上早有某些尝试,但一以贯之地运用这样的概念是科学的创新。
我们通过研究人类个体的发展,得出了关于这个精神结构的知识。我们把其中最古老的部分称之为本我(id)。本我是遗传的,是生来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构成的。本能源出于肉体组织,并以我们未知的形式在这里[在本我中]得到了最初的精神表现。[277]
在我们周围的外部现实世界的影响下,本我的一部分经历了特别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个专门的组织,它源于本我的表层,配备了接受刺激的器官,并配备了免受刺激损害的活动程序。这一特殊组织从此便成为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我们把心灵的这一区域称之为自我(ego)。
自我的基本特征有如下述。由于在感知觉和肌肉活动之间预先建立了联结,自我具有自己控制的随意运动。它的任务是自我保存。就外部的事件而言,自我履行自我保存的任务,是通过意识到刺激,通过贮存有关刺激的经验(在记忆中),通过避免过度强烈的刺激(经由逃避),通过接触适宜刺激(经由适应),和最后通过学会有效的改造外部世界,使之利于自己(经由活动)。就内部的事件而言,与本我相关联,自我履行自我保存的任务,是通过取得对本能愿望的控制,通过决定是否允许本能愿望得到满足,通过延缓那种满足,直到外部世界中具备了有利时机实现,否则干脆压抑本能欲望的兴奋。自我的活动是由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的考虑引发的,不管这些紧张是自发的,还是带进来的。这些紧张的出现一般被感觉为不快乐,而它们的减弱则被感觉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