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多类型02(第4页)
[197][相对于“false”,这好像是有点区别的比喻。前者在《癔症研究》(1895d)中有过描述(标准版,第2卷,第67页)。]
[198][斯特纳(Steiner,1907)、斯泰克尔(Stekel,1908)及费伦茨(Ferenczi,1908)。弗洛伊德为斯泰克尔的书写过序言(弗洛伊德,1908f)以后,为斯特纳的书也写过(弗洛伊德,1913e)。]
[199]斯泰克尔(1908,第191页)。
[200][在此后关于《论自恋》(1914c)的论文中,弗洛伊德对对象选择的“依恋性”做了更充分的讨论。]
[201]《创世说》第2卷,第24页。
[202][在1924年以前的版本中,此处所用的是一个不常见词汇“Usein”,即“uness”。]
[203][这一术语借自荣格的词汇联想实验,弗洛伊德在《对“鼠人”的分析》(1909d)中也使用过,标准版,第10卷,第210页。]
[204]压抑回归(returnoftherepressed),指被压抑的东西并未被完全消灭,而经过妥协机制后,以一种经过歪曲或伪装的形式再现出来。可见于神经症症状与梦中。——中译者
[205]同时我宁肯承认,女人的性冷淡是一个可从其他角度予以研究的复杂问题。该问题在《处女的禁忌》中有更深刻的探讨。
[2er”。霍克(Hoche)与布洛赫(Bloch),好像用过这个术语。见弗洛伊德《性学三论》(1905d),标准版,第7卷,第151页。]
[207]见《文明及其缺憾》(1930a)第六章的两个很长的脚注。
[208]在《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最后一篇论文结尾处,有一个脚注专门提到了这一点。
[209]见克罗莱(Crawley,1902)、普洛斯与巴特尔斯(PlossandBartels,1891)、弗雷泽(Frazer,1911)及霭理士(1913)的作品。
[210][这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211]在许多的婚礼中,毫无疑问会有丈夫外的他人,如他的助手或同伴(传统的男傧相),被允许与新娘有完全的性接触。
[212][见《图腾与禁忌》(1912~1913),标准版,第13卷,第141~144页。]
[213][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第六章及《文明及其缺憾》(1930a)第五章中,弗洛伊德又讨论了这一问题。]
[214]普里阿普斯(priapus)系希腊男性生殖之神,医学中则指“持久**”。——中译者
[215]阴茎嫉羡(penisenvy),弗洛伊德用语,指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多于3~5岁**欲期,女孩由于发现缺乏阴茎而对男孩产生嫉妒心理。——中译者
[216][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第五部分。]
[217]维也纳喜剧家(1839~1889)。
[218]施尼茨勒(ArthurSchmitzler,1931~1962)是奥地利剧作家和小说家。他所作的杰出短篇小说《莱森波男爵的命运》,虽然所描述的情景不同,但也值得引述。一个爱上了女演员的男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为使这个女演员保持新的贞操,他诅咒第一个占有她的男人将不得好死。在一段时间里,该女子在这一禁忌下未敢再涉爱河。后来她爱上了莱森波,他已追求了她许久,并决定将第一个晚上献给他。这一诅咒果真应验,当他知道隐藏在这不期而遇的桃花运之后的动机时,便一命归天了。
[219]belladonna,一种有毒植物,其根和叶含阿托品。——中译者
[220]赫贝尔(FeriedrishHebbel,1813~1863)是德国诗人和剧作家。——中译者
[221]《伪圣经》(Apocrypha)。当公元初基督教处于非法状态时,其经书也只有偷偷传抄。到2~3世纪《新约全书》编集问世后,许多传抄的经文视为不可靠,且被罗马教廷否定,这些以后不断出现的伪经,统称为《伪圣经》。——中译者
[222][弗洛伊德在1920年为《性学三论》(1905d,标准版,第7卷,第218页)加的脚注中说到,本文所说的自恋为纳克所用是错误的,他应将其归功于霭理士。但霭理士在1928年写的短篇论文中更正了弗洛伊德的结论,认为这种优先权应为他和纳克共享。因为在1898年他用“似自恋”(narcissus-like)描述一种心理态度,而纳克于1899年用“自恋”(narcismus)描述性变态。弗洛伊德所用的德语词为“Narzissmus”。弗洛伊德在《施莱伯的分析》(1911c)一文第三部分的开始,考虑到声音的和谐性,用“Narzissmus”替代了更正确的“Narzissismus”。]
[223]兰克(OttoRank,1911c)。
[224]见《移情动力学》(1912b)的脚注。
[225]与此有关的讨论可参见我在“SenatsprasidentSchreber”第三部分中的“世界的末日”(1911c),还可见“阿伯拉罕”(1908)及下文。
[226][在《图腾与禁忌》(1912~1913)的第三篇论文中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标准版,第13卷,第83页。]
[227]参见《费伦茨》(1913a)。
[228][弗洛伊德不止一次使用过这种相似的类比。比如,《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6讲报告及关于《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困难》(1917a)一文中均有,标准版,第17卷,第139页。此后,他更正了此处的观点。]
[229][这是弗洛伊德第一次做出的区分。]
[230]这种“世界末日”的观念有两种机制:一是整个的力比多贯注全部指向所爱对象;一是全部指向自我。
[231]见《性学三论》(1905d)第二部分,标准版,第7卷,第181~183页。
[232][在《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开篇中,弗洛伊德扩展了这一思想。]
[233][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g)第六章中,弗洛伊德对魏斯曼(Weismann)“种质”理论的心理学意义做了更大篇幅的探讨。标准版,第18卷,第45页。]
[234][在1924年版之前用的是“首选”(Ersterwahhe),以后用的是“首次提到”(ersterwahnte),意思反而不明确,也许是印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