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纲要003(第3页)
[67][实际上,弗洛伊德在这些讲演中似乎并未回到该主题——他已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第三章中详尽地论述了自我的这个特征,尽管他在后期论文中(特别是《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e])特别强调自我的综合倾向,但在自我的早期描述中,并未明确使用这个概念,例如布洛伊尔时期,对于受压抑的观念,他几乎总是使用术语“不相容”——即不能被自我综合。其《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4a)一文的论述亦然。]
[68][见前面第73页第2个注释。]
[69][若该示意图与《自我与本我》(1923b)中那个类似的示意图相比较,我们可看出在这件事上以前的那示意图与现在的这幅有根本差别,即前者没有指出超我。但该书中的后一节说明了这种缺乏的理由。在这些讲演的初版中,该示意图与《自我与本我》(1923b)中的那幅一样,是竖着印的。而在两种全集版(G。s和G。W)中,为了某种原由(可能为节省空间),该图则横着印刷,而其他方面均未改变。]
[70][弗洛伊德在《自我与超我》的最后一章说过类似的话。]
[71]苏伊德海(ZuiderZee)原为北海的海湾,位于荷兰西北。13世纪时海水冲击内地,同原有湖沼汇合而成。1932年,荷兰人建成长29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的堤坝,把苏伊德海同北海分开,上有公路,下有水闸,可通小型渔船,内部相当一大部分的水已被排干,改造成了圩田。——中译者
[72][参阅《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5讲中的更详细论述。]
[73][在《自我与本我》(1923b)的结尾处,弗洛伊德用几段相同的语言说明了这个观点。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中也有几处对此进行论述。关于焦虑这个主题的比较重要的见解,主要来自后期研究。]
[74][参阅《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的英文编者导言中的一些早期论述。这个观点也见于《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5讲。两个病案分别是“小汉斯”和“狼人”。]
[75][参阅《抑制、症状与焦虑》第四章,那里研究的是“小汉斯”和“狼人”等案例。]
[76][这些在该讲后面有论述。]
[77][参阅《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
[78][弗洛伊德在《释梦》第2版(1909)的注释中首次发表了这个评价。但有理由相信,他的理论在更早期就已被其维也纳的追随者所相当熟悉了。参阅《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5讲的编者注。]
[79][对兰克的出生理论的评价详见于《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
[80][在上次讲演中,弗洛伊德已经提及这种延续的思维活动,把它当作自我主要功能之一。作为实践性的、小规模的活动的思维这一概念——“现实性实验”的根本成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最早和最根本的概念之一,与他关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的精神过程的区别紧密相联。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895年《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16][17][18]中,并在同一著作的第三部分(1950a)第三节再次得到论述。在那里所阐述的显然是神经病学术语,但在《释梦》(1900a)第七章中,它又作为纯心理学的术语重现。此外,又见于《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1916b),《论潜意识》(1915e)第五部分、《自我和本我》(1923b)第五章和《否定》(1925h)中。它最后一次出现于《精神分析纲要》(1940[1938])这部弗洛伊德最后的主要著作中。]
[81][关于因反精神贯注而产生自我改变的观点,很可能在弗洛伊德最早期著作中已形成了,如在《再论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6b)一文中。后来出现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一书中,并在很晚期的一篇学术性文章《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中的第二、五部分进一步加以阐述。]
[82][作为一种处理不愉快的心理事件的正常方式,“重新唤起”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使用的最早概念之一。例如,在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的初步交往时期,弗氏曾在一次论癔症的讲演中说:“附带提一下,一个健康的心理机制有很多方法对付心理创伤的影响……即通过联想重新唤起它……”(1893h)]
[83][本段的前部分起源于《自我与本我》(1923b)第三章开始的论述。后部分则是以《压抑、症状与焦虑》(1926d)的第十一章(A)为基础,在《性格与肛欲》(1908b)的编者注释中有对关于性格的早期阐述的说明。]
[84][参阅弗洛伊德的一篇心理玄学论文《压抑》(1915d)和《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5讲。]
[85][参阅《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1924d)。]
[86][该术语是对沙可(Charcot)术语的重复,可追溯到弗洛伊德关于癔症的最早期论述。比如参阅《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4a)这篇论文。]
[87][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中,弗洛伊德仍坚持至少是作为一种可能性,认为在焦虑性神经症中,“焦虑的产生过程中所释放的东西,正是未被利用的力比多的剩余物”。而在这里,旧理论的最后痕迹也被消除了。]
[88][字面意义为“驱力”,这个德文词通常这样翻译,但“本能”一词已在标准版中普遍使用,其理由已在第1卷的总导言中作了解释。]
[89][本段的内容大体上是《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开始部分的重复。]
[90][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中曾详细论述了该术语,该讲包括了本段前部分的内容。]
[91][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1905d)详尽论述了“前期快乐”(fore-pleasure)。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的专著中对“前期快乐”又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且数次出现于该书中。]92
[92][这些在第100~102页会有论述。]
[93][参阅《婴幼儿的性器构造》(1923e)。]
[94][指力比多发展的这样一些阶段,在其阶段中,固着作用倾向于某些特殊的神经症。参阅《强迫性神经症的倾向》(1913i)一书。“倾向点”这一术语出现于施雷贝(Schreber,1911)的分析中。]
[95][见《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2讲。]
[96][这个观点也可能与阿伯拉罕1924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有关。]
[97][阿伯拉罕,1924年英译本,第500页。]
[98][参阅弗洛伊德的早期论文《儿童性理论》(1908c)。]
[99][弗洛伊德在1920年为《性学三论》(1905d)第2版增写的一条注释中,概述了萨洛梅的文章。]
[100][该例已于1919年补充到《释梦》(1900a)第六章中。]101
[101][后两段的大部分来自《本能及其变化》(1917c)。但这里有一些新增的观点。《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0讲已间接谈到该问题。]
[102][实际上,弗洛伊德在很早的论文《性格与肛欲》(1908b)中就已指出了这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