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抑制症状与焦虑005(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09][这一观点很可能来源于达尔文的《人类与动物的表情》(1872)。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1895d,标准版,第2卷,第181页)中曾就此引用过达尔文的这本著作。见编者导言,第84页。]

[310][兰克的理论在第150页以下有进一步讨论。]

[311][参见弗洛伊德《性学三论》(1905d)第三篇论文第五节中的一个脚注,标准版,第7卷,第224页。]

[312][弗洛伊德在《对“狼人”的分析》(1918b)中已讨论过这种幻想,标准版,第17卷,第100~102页。]

[313][参见上文第130页。]

[314][参见弗洛伊德心理玄学论文之一《论潜意识》(1915e)的第四节,标准版,第14卷,第182页。]

[315][有关这一观点,参见《自我与本我》(1923b)的结尾部分。]

[316][“PsychischeVerarbeitung”,字面意为“精神的解决”。弗洛伊德在第一篇论文《焦虑性神经症》(1896b)的第三节亦使用过这一术语。实际上,本段就是对那篇文章的一个回音。]

[317][参见倒数第二段的结尾部分;另见编者导言,第80页。]

[318]自从我们将自我和本我加以分化以来。我们对压抑问题的兴趣亦受到一种新的推动作用。在那以前,我们满足于将我们的兴趣局限于压抑的那些与自我有关的方面——使不能成为意识和运动,以及替代物(症状)的形成。至于被压抑的本能冲动本身,我们假定,它们依然以原样永远地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但现在,我们的兴趣转移到被压抑内容的盛衰变化,而且还开始怀疑,若说在这一过程中被压抑的冲动不被改变或不能以这种方式被改变,那不是自明的,甚至显得不大可能。毫无疑问,原初的冲动通过压抑遭到了抑制,并偏离了它们的目的。但是,它们当中那些处于潜意识中的部分能够保持自身而不受倾向于改变并贬低它们的生活压力的影响吗?换句话说,对于那些由分析揭示了其先前存在的旧的愿望,它们现在仍然存在着吗?答案似乎是现成的,而且是肯定的,那就是,旧有的、被压抑了的愿望必然依旧存在于潜意识,因为我们仍然能发现它们的派生产物即症状在起作用。但这个答案是不够充分的,它不能使我们在两种可能性之间做出决定:究竟是旧有的愿望现在只能通过它的派生物起作用,并将它的全部贯注能量转移到这些派生物上呢?还是它自身依然也存在着呢?如果它的命运是在贯注其派生产物时耗尽自身,那么这又会引起第三种可能性,即在神经症过程中,它可能因退行的作用而重新活跃起来,虽然它会因此而在时间上是误置的。所有这些,并不是玄虚之想,心理生活中有很多事实,包括正常的和病理的,要求我们提出这些问题。关于单纯的压抑和对旧有的愿望冲动的真实移除之间的区别,我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1924d)一文中曾有机会加以指出。

[319][参见那篇《两性解剖学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后果》论文(1925j)的后半部分。]

[320][这里指的就是焦虑与神经症之间的关系。]

[321][这里的讨论大多是对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玄学论文《压抑》(1915d)和《论潜意识》(1915e)中所采用的论证的重估。尤其是参见标准版,第14卷,第153~155页和第181~184页。关于“道德焦虑”,参见第128页注。]

[322][参见阿德勒,1907。]

[323][在《自我与本我》(1923b)的第三章,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他心中经历着地质学上的冰河时期。这个观点早先曾被费伦茨提出过(1913)。]

[324][参见《压抑》(1915a)。]

[325][弗洛伊德在后期的一篇论文《恋物癖》(1927e)中,联系拒绝(verleugnung)概念详细讨论了这个术语。]

[326][《自我与本我》(1923b)第一章结尾处。]

[327][见《回忆、重复和逐步突破》(1914g),标准版,第12卷,第155~156页。在后期的一篇技术性论文《有终结的分析和无终结的分析》(1937c)第六节,弗洛伊德又回到这一论题。]

[328][参见《回忆、重复和逐步突破》(1914g),标准版,第12卷,第151页以下。]

[329][《自我与本我》第五章前半部分对此做过讨论。]

[330][“?konomisch”,这个词只在第1版(1926)出现过,在随后各版中,无疑是出自偶然而被省略了。]

[331][参见编者导言,第84页以下。]

[332]见《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4a)。[见附录一。]

[333][about,德文为“vor”,字面意为“在……之前(before)”。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g)第二章开头处有类似的讨论,标准版,第18卷,第12页以下。另见《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5讲。德文“Angst”一词并不是非译成“焦虑(ay)”不可。在本卷以及全部标准版中,在根据英文的需要并保证不造成误解的情况下,此词有时译为“恐惧(fear)”、“害怕(afraid)”等。关于这个问题,参见第1卷“总序”中的某些说明。]

[334][参见《超越快乐原则》(1920g),标准版,第18卷,第16~17页。]

[335]下列情况可能会经常发生,即,虽然某一危险性情境本身被正确地估计到,但在它的现实性焦虑之上往往又被追加一定量的本能性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在本能要求获得满足之前,本我便退缩出来的本能要求是一种受虐要求:破坏本能针对患者自己。也许这种类型的追加解释了那些焦虑反应是夸大、不方便或瘫痪的案例。恐高症(如对窗户、塔、悬崖等恐怖)在某些情况下就是这样产生的,它们的潜隐女性意义与受虐密切相关。[参见《梦和心灵感应》(1922a),标准版,第18卷,第213页。]

[336][参见《悲伤与抑郁症》(1917e),标准版,第14卷,第244~245页。]

[337][参见《超越快乐原则》第二章描述过的儿童游戏,标准版,第18卷,第14~16页。]

[338][见《超越快乐原则》,标准版,第18卷,第30~31页。另见《科学心理学设计》(1950a)第一章第六节。]

[339][参见《论自恋》(1914c),标准版,第14卷,第82页。]

[340][参见《超越快乐原则》,在上述引文中,在与弗利斯的通信中(关于忧郁症)草稿G的第六节有一段含糊的话,写作的日期可能追溯到1895年1月初(弗洛伊德,1950a)。]

[341][参见《超越快乐原则》,同上。又见《科学心理学设计》(1950a)第一章第十二节。]

[342][《悲伤与抑郁症》(1917e),标准版,第14卷,第244~245页。]

[343]在本版中所使用的相应的言语形式是“fendoff”。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