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梦的材料与来源004(第1页)
第五章梦的材料与来源004
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阻止我们发掘梦的最深层的隐秘,这种精神力量与最初形成神经症有关系,同时在医治过程中会再一次发挥作用。
(四)考试的梦
凡是通过中学结业考试的人无不曾有过怕考试通不过而担心的情况,或梦见因不得不为参加补考而忧虑。考取大学并已获得学位的人又把这种典型梦的内容变成了另一种类型,他们梦见没有通过大学毕业的结业考试。尽管他们还在睡梦中,他们也会反驳说他们已经从事多年的医疗实践和做了大学讲师,或已经是教研室主任了。我们童年时期因顽皮、淘气而受到惩罚的难以抹去的记忆,在我们两次学业上关键的考试中会再一次活跃起来。神经症患者“考试焦虑”也是由于这种童年期恐惧的增强。当我们已经结束学生生活后,父母或抚养者、老师等的惩罚已不复存在,但现实生活中那无情的因果关系链对我们实行了继续教育。每当我们做了错事或失职时,我们都担心因此而受到惩罚,尤其是我们感到应负责任时,我们就会做梦,梦到升学考试或结业考试(即使有的人准备得很充分,又有谁不为考试而紧张呢)。
如果进一步解释考试梦[255],我就不得不感谢一位很有经验的同事[斯泰克尔]。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就他所知,考试梦仅发生在那些考试成功的人身上,而从不发生在考试失败者身上。
那么似乎是,焦虑的考试梦(这种梦往往发生在那些次日需负责某项活动又怕完不成任务的人身上,这一点已多次证实)在寻找过去的某种情况,而过去这种类似的情况又证明是不合理的,或与实际情况相反,这样一来,它就成了一个被觉醒动因所误解的梦内容的明显例证。[参见第243~244页]对梦所提出的那种愤怒的抗议“我已经是个医生了!等等”,实际上是梦所提出的安慰之词。所以,应该是这样的话:“别害怕明天的事,你想想升学考试的事,不是啥事也没有吗?可考前你不也是那么紧张、担心吗?现在你已经是医生了,等等。”所以,梦中的焦虑只是由于白天的残余经验所产生。
尽管我对自己或别人所做的解释的检验并不多,但却可以证实其有效性。例如,我的法医学课从未考及格过,因此,我在梦中也从未为此事操过心。我有过无数次植物学、动物学和化学的考试,也曾为准备这些课程而焦虑过,但不知是命运好还是考官的仁慈,我每次都过了关。在我梦到中学考试的梦中,历史考得最多,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只有一次,因为[在口试中]我那好心的老师[就是在另一个梦中的独眼好人,见第17页]注意到我在交卷时在三个题中的中间一题上划的指甲印,告诉他别在这个题目上太挑剔。我的一位病人曾告诉过我,他不想放弃第一次升学考试的机会,结果通过了。后来在军队里又参加考试,结果没通过,所以没有得到委任。
他说他只梦见第一次考试,而第二次考试却从未入梦过。[256]
关于考试的梦的解释面临这样的困难,这一点我已在典型梦的特点里提到过。[257]即梦者所提供的材料不足,不易做出充分的解释。前不久,我得出结论:“你已经是医生了”等这样的话不仅是一种自我安慰,同时也有自责之意。可以解释为:“你现在已经老了,有生之年不多了,又何必继续做那些幼稚的蠢事呢?”这种自责与**的复杂情感应当是符合梦的隐意的。果真如此,那么,如果考试梦中出现“愚蠢的”、“幼稚的”自责与应受斥责的性行为的反复性相联系,也就不足为怪了。
威廉·斯泰克尔。[258]把考试梦首先解释为它们照例同性体验和性成熟有关。我的经验经常证实他的观点。[259]
【注释】
[1]伯恩费尔德(Bernfeld)题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1944)的论文对此也很有价值。
[2]值得强调的是,弗洛伊德的这些推测比任何关于神经冲动以及控制它们传送条件性质的系统研究都早许多年。
[3]弗洛伊德曾说过,他把“已写完的手稿拖了一年多才付印”。实际上,他就是在等候第一章的完成。
[4][弗洛伊德的父亲死于1896年,关于他当时情感方面的记载可以参见1896年11月2日他给弗利斯的信(弗洛伊德1950a,信50)。]
[5][1914年增注]在第4版之后这些内容被略去了。
[6][在匈牙利,这本书在1934年才出版。弗洛伊德一生中所提到过的译本除上述之外还有俄文版(1913)、日文版(1930)、捷克文版(1938)。]
[7][这篇序言在各种德文版本中均未出现过,这是从1932年英文版原文照录下来的。]
[8][第2~7版增注]直到本书第1版(1900)。
[9][下面两段是1914年版增补的内容。]
[10][1914年增注]下面是根据毕克森叔茨(Büschütz)的学术研究写成。
[11][在1900年第1版中这段文字是:“第一部把梦看作是一种心理研究的著作似乎是亚里士多德所作(《论梦及其解释》)。亚里士多德把梦看作是‘半人半神’的,而不是‘神’的。显然,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准确翻译,那么这一划分是很有意义的。”接下来的一段以这样的句子结尾:“我个人的浅薄知识又没有专家的帮助,使我不能深入到亚里士多德的宝库中去!”以上段落在1914年改成目前的情形。在《全集》第3卷(1925)第4页的一个注释中写道,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写了两部关于这一问题的著作,而非只是一部。]
[12][1914年增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名著(《古代医学》卷10)中讨论了梦与疾病的关系。另见《摄牛法》卷4。
[13][这一段是1914年所增加。]
[14][1914年增注]关于中世纪的梦的研究可以看狄普根(Diepgen,1912)的著作,以及弗斯特(F?rster)的专著(1910,1911)。犹太人中进行释梦者,有阿尔莫里(Almoli,1848)、阿姆兰(Amram,1901)和卢文格尔(L?winger,1908)。还有近年来把精神分析的发现也考虑进去的劳尔(Lauer,1913)。阿拉伯人德莱克塞尔(Drexl,1909)也曾论述过梦的解释问题。此外还有舒华茨(Schwarz,1913)和传教士塔芬肯蒂(Tfinkndji,1913);日本人有三浦(Miura,1906)和伊瓦亚(Iwaya,1902);中国人有赛克尔(Secker,1909~1910);印度人有内格莱恩(Negelein,1912)。]
[15][泛神论“自然哲学”的主要倡导者,19世纪初在德国盛行一时。——弗洛伊德常论及梦的超自然意义,见弗洛伊德1922a、1925i(第3部分)以及1933a(第30讲)。弗洛伊德在1941c[1899a]中讨论了一个所谓预言梦,并作为附录重印于本书第623页。又见第65页和第621页以下。]
[16][本段为1914年所加。]
[17][1914年增注]瓦奇德说常有这种现象,有的人在梦中说外语,比在清楚时还流利还准确。
[18][以下两段为1914年所加。]
[19][本段增于1909年。]
[20][这句话是1909年增加的。在1922年以前的版本中都有这句话,后来略去了。有关这位医生的情况还可以参看第五章第四节中4小节。关于造成伤疤的那件事在弗洛伊德自传(1899a)中曾不十分明显地提到过。关于事件本身,本书第七章“愿望的满足”一节将再次提到。这一事件在1897年弗洛伊德给弗利斯的信中(信71)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见《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13讲。]
[21][在第1版时,此处有“他现在正在维也纳教书”一句,但后来在1909年时删掉。在《全集》第3卷(1925)第8页,弗洛伊德说这一句删掉是有道理的,因为他那时已死了。]
[22][1909年增注]下面的经历使我要补充说,前一天所发生的一些无关轻重的事在梦中得到再现绝不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例如,装衣箱、在厨房烧饭等等。梦者在这类梦中所强调的不是记忆的内容,而是这件事实是“真的”。这里和下面一节所讨论的题目在第五章前二节中还会再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