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纲要003(第4页)
[103][弗洛伊德在此不久前写了一篇专论此主题的短小论文(1932a),被引用到该讲后面第187页,并在编者语中可找到相当充分的另一些说明。]
[104][纳西瑟斯是神话中爱恋自己的人。]
[105][但请参阅本讲第77页的论述:“对对象的精神贯注源于本我中的本能要求。”还请参阅第105页上关于和破坏性本能有关的自我和本我的论述。在《自我与本我)(1923b)的附录二中详细地论述了整个问题。]
[106][关于性变态行为参阅《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0讲和21讲。]
[107][有关这个问题请参阅《自我与本我》(1923b)第四章。]
[108][参阅第103页第一个脚注。]
[109][原文为“Instinkt”,下两行的本能原文为“Triebe”。]
[110][关于强迫性重复和死的本能的阐述,几乎全部来自于《超越快乐原则》(1920g)。而在后期的论文《受虐狂的节制问题》(1924c)中则对性受虐有更详细的阐述。]
[111][参阅《自我与本我》(1923b)第五章中长长的脚注。]
[112][关于罪疚感的主要阐述见于《自我与本我》(1923b)第五章、《受虐狂的节制问题》(1924c)和《文明及其缺憾》第七、八章(1930a)。]
[113][弗洛伊德在距此不久前的《文明及其缺憾》(1930a)中详细阐述了攻击性和破坏性本能,特别是该书第五、六章中。而他关于此问题的看法的历史可追溯到那本书的编者导言中。]
[114][该讲主要建立在早期的两篇论文《两性解剖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后果》(1925j)和《女性性欲》(1931b)的基础上,但本讲主要涉及成年妇女,包含着新的材料。在弗洛伊德死后出版的《精神分析纲要》(1940a[1938])第七章中,再次返回这个主题。]
[115]Headsinhieroglyphiets,Headsinturbansandblackbirettas,Headsinwigsandthousached,sweatingheadsofhumans海涅《北海》(第二部分第七篇,“问海”)。
[116][弗洛伊德在其《性学三论》(1905d)初版中阐述了双性特征,该部分包括一个很长的注脚,该注脚被补充到了该书后来的各版中。]
[117][即把两个相区别的事情混淆为一个,该术语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0讲中作了解释。]
[118][在《性学三论》1915年第3版增加的一个长注脚中,阐述了寻求“男性的”和“女性的”的心理之意义的困难,又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a)第四章末的一个更长的注脚的开头中再次阐述了该困难。]
[119][参阅《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1讲。]
[120][在其关于癔症病因的早期论述中,弗洛伊德经常提及成人的诱奸,并视它为癔症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如可参阅关于《再论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6b]一文和《癔症的病因》[1896b])。但在这些早期出版物中,他没有任何地方特别归罪于女孩的父亲。诚然,在1924年为《全集》中《癔症研究》的重印本所写的一些增补注脚中,他承认在两种场合中隐瞒了父亲的责任。然而,他在1897年9月21日给弗利斯(Fliess)的信中(弗洛伊德,1950a,信69),相当清楚地说明了这个事实。在该信中,他第一次表达了对病人述说的这些故事的怀疑。他们第一个公布的对该错误的承认是几年后在《性学三论》(1905d)中以暗示的方式提出的。但是,关于这种态度的更详细的说明,出现于收入洛温费尔德(L?wenfeld)编的《论神经症病因》(1914d)文集中的论文中。后来弗洛伊德两次说明发现这一错误对他自己思想的影响——见他的《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和《自传研究》(1925d)。本文该段描述的进一步发现,则在《女性性欲》(1931b)中就已有所预示。]
[121][参阅《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2讲和第23讲。]
[122][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中提交的关于本专题的论文(1912f)中最全面地阐述了**,在那里还提供了一些别的说明。]
[123][参阅第133页。]
[124]原文u疑为a之误。——中译者
[125][参阅《论自恋》(1914c)第二节。]
[126][这种观点早在《禁忌与童贞》(1918a)中就讨论过。]
[127][弗洛伊德似乎是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第六章的注脚中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的,他又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13讲和《文明及其缺憾》(1930a)第五章中重申该观点。上述第66页所举的实例表现了可能存在的例外。]
[128][参阅《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第十二章中的有关论述。]
[129][参见《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
[130][是指勃兰兑斯(GeBrandes,1842~1927),著名的丹麦学者。弗洛伊德一直对他很钦佩,弗洛伊德1900年3月在维也纳听过他的讲演。他按照妻子的建议,热情地把《释梦》(1900a)送给下榻旅馆的布兰戴斯;但不知道是否有所反响。参阅弗利斯信131(弗洛伊德,1950)。琼斯在其传记(1957)第3卷中提及他们的会晤(发生于1925年),弗洛伊德在1927年4月19日给他侄子的一封信中再次论述此事(弗洛伊德,1960a,信229)。]
[131][弗洛伊德对阿德勒观点的批判主要见于他的《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中,在该书的编者导言中,为弗洛伊德作品的另外段落提供了一些说明,在那些文章中材料已经有所论述。可能令人吃惊的是,在当时讲演中,他并未提及荣格的背叛,除了在后面第143页上有小小的不明确的暗示,而且,弗洛伊德希望读者把阿德勒的观点放于首位。这与《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中的某些评论相一致,在该书中,他说:“在这两种正在争论的运动中,阿德勒的观点无疑更为重要。”]
[132][该镇原名弗莱堡(Freiberg),后更名为普莱波(Pribor)。]
[133][参阅《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4讲。]
[134]华伦斯坦(1583~1634),三十年战争期间德皇军队的统帅。——中译者
[135]“Weretheideanotsodedclever,I'dbeiocallitreallystupid”
[136][更通常的形式是(来自于特伦施[Terehomiiae(Asmanymen,Somanyopinions)”]
[137]暗指荣格,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另创分析心理学。——中译者
[138]此处指兰克,奥地利精神分析家,提出意志疗法,强调出生创伤的重要性。——中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