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精神分析纲要003(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1][在其死后出版的弗洛伊德早期论文《精神分析与心灵感应》(1941d[1921])中详述了算命先生通过无意义的活动分散问卦者的注意力的意义,认为这是一种潜意识心理过程释放的方式。在此,他比较了在某些诙谐中类似“分散状态”的应用,这可参阅他的《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一书。更早期在其技术性文献《癔症研究》(1895d)中,他对几种特定的催眠术,特别对早期通过按压患者前额而使之遗忘的方法作了同样的解释。(标准版,第2卷,第271页)这在其后《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讨论催眠术时有了进一步发展。也可比较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b)中对指向某种自动行为的注意力干扰此行为的表现这一事实的一些评论。]

[32][此事在《精神分析与心灵感应》(1941d)中叙述更为详尽,有几处微小改动,而在1925年的论文第三部分中则叙述较为简练。]

[33][《精神分析与心灵感应》(1941d)中,这一案例也有更为详细的论述。]

[34][《精神分析与心灵感应》(1941d)中也有一些详述,但此处在有些方面更加充分。]

[35][该例应称为“第三例”被收录在《精神分析与心灵感应》(1941d)中,在弗洛伊德的这篇论文中说明了它的省略情况,在英文编者导言中对它作了评述,同上,第175页。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原始材料被保存下来了。它与这里所作的描述如此相似,以至于人们怀疑前者是对后者的复制。但应补充说明的是,自1955年这一卷的标准版著作出版后,那份原稿不幸再次莫明其妙地遗失了。]

[36]弗西斯(DavidForsyth,1877~1941)博士是伦敦查林十字医院的咨询医生,他是1913年创立伦敦精神分析学会的最早成员之一。

[37][杰出的匈牙利精神分析者。]

[38][即“民众大学”,提供英国人所说的“成人教育”。]

[39][当然,“Freund”系德文中“朋友”之意。弗洛伊德曾为他写过令人感动的讣告(1920c)。]

[40][弗洛伊德身后发表的《精神分析和心灵感应》(1941d)一文的引言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些思想(标准版,第18卷,第177~181页)。]

[41][此讲中大部分材料(和某些细节阐述)来自于《自我和本我》(1923b)第一、二、三和五章。]

[42][“Gewissensangst”字面意思是“良心的焦虑”,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的编者注中有关于这个词的论述(标准版,第20卷,第128页)。]

[43][参阅第109页(指标准版第22卷页码,下同。——中译者)。]

[44]如一个自我趋向于相似的另一个自我。

[45][这个问题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中实际上只极为简单地提及过(参阅第26讲后半部分,标准版,第16卷,第427~428页)。认同是《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第七章的主题;超我的形成在《自我和本我》(1923b)第三章中有详细论述。同上,第19卷第28页。]

[46][这个观点在弗洛伊德《受虐狂的节制问题》(1924c)一文中有论述,另外,在那里,英文编者注释处理了弗洛伊德对“意象”(image)这一术语的使用。]

[47][该段,尤其是“自我理想的载体”这部分有些含糊。当弗洛伊德在《论自恋》(1914c)的文章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时,他区分了自我理想本身与“一种特殊心理功能,这种功能的任务是认识自恋从自我理想中获取满足的情况,并根据此认识,用自我理想监视和评价实际的自我”。与此相同,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6讲中,他论及一个人感到“自我中有一种支配性的功能,它根据理想自我来评价实际的自我及每个活动,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但在他后期的一些文章中,理想和执行理想的功能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了。在此,这种情形可能再现,超我可能被等同于执行功能。在其后3段中术语“Idealfun”(理想功能)的使用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在《自我与本我》(1923b)的编者导言中论述了整个主题。]

[48][在后面第34讲论述了他们的观点。]

[49][参阅弗洛伊德《两性解剖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后果》(1925j)一文的注脚。]

[50][见埃米尔·鲁德韦格(EmilLudwig)著《威廉姆二世)(1926)。]

[51][关于“Idealfun”(理想功能),参阅前面的注释。]

[52][参阅《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c)。]

[53][参阅《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4讲。标准版,第15卷,第64页。]

[54][德国医生,弗洛伊德被其不同凡响的观念所吸引。]

[55][该词在德文中为“Es”,英文一般相应的词是“it”。]

[56][弗洛伊德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发展的阐述见于《自我与本我》(1923b)的英文版编者导言中。此外,自《自我与本我》后,缩写形式“Ucs”就不再被使用,直至《摩西与一神教》(1939a)中出现过一次。]

[57][值得注意的是,仅在此文大约一年前,弗洛伊德完成了他和布莱特(W。C。Bullit,在那时是驻柏林的美国大使)关于威尔逊总统的合作研究,他严厉地批判了威尔逊总统的政策,这项成果至今(1962)未发表。]

[58][此处弗洛伊德把本能视为某种生理的东西,心理过程则是它的表现。在《本能及其变化》(1915c)的编者语中有关于该问题的大量阐述。]

[59][系指康德理论,参阅《超越快乐原则》(1920g)。]

[60][在《论潜意识》(1915e)第五部分中全面列出了弗洛伊德关于此问题的说明,并追溯了最早的文章。]

[61][弗洛伊德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及这一差异。特别可参阅《论潜意识》(1915e)的心理玄学论文中第五部分和《超越快乐原则》(1920g)。在两文中,他把这个区分归功于布洛伊尔(Breuer),而且显然他打算为《癔症研究》(1895d)作注释,以说明布洛伊尔的理论贡献。在《论潜意识》(1915e)中他论述道,在他看来,这个区别代表着我们对神经症能量特征至今所获得的最深刻的认识。参阅其后第89页的进一步注释。]

[62][关于本我的论述,主要根据《论潜意识》(1915e)一文第五部分。]

[63][即“Perceptualscious”(“知觉意识”)。]

[64][见第33页脚注。]

[65][第89页有进一步的论述。]

[66][弗洛伊德在其论文《关于“神秘的拍纸簿”的说明》(1925a)对此阐述了一些他的看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