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片历史的青花(第8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季:武的,我崇拜彭德怀;文的,我崇拜梁漱溟。他们都敢顶毛泽东。

梁:今年10月我去了一趟山东邹平,参加首届范仲淹节,邹平是范的故乡。无意中我才知道梁漱溟先生的墓在邹平,修得很好,在山上,还专为它修了一条路。县中学里有一个简单的纪念馆。

季:当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做乡村建设实验,晏阳初在河北保定搞实验。

梁:梁在那里搞了七年,简直就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直到1937年,日本人一来全垮了。看来没有政权,谈不上改革。邹平还存有不少资料。

季:梁漱溟、晏阳初那一套乡村建设不行。中国农民第一是要吃饱肚子。不发展生产,办教育,识字,解决不了问题。中国农村,一两千年都是吃饭问题,有饭吃社会就稳。到共产党才解决这个问题。

梁:现在我们搞新农村建设,中心还是发展生产。全国还有1400万农村人口没有脱贫。

季:这是个难题,是个大题目。

奇怪,共产党员可以当官,当群众团体的头不行

梁:那天我在邹平纪念馆里还看到一件过去没有见过的东西。赵朴初写的一封信,手稿。说是在一次会上,梁漱溟讲话时突然说他自己前世是一个菩萨。看口气,赵朴老好像也觉得奇怪,就如实照录,有立此存照之意。

季:梁是居士,他是真信佛的。梁是相信轮回转世的,赵朴老应该也是相信的。

季:我曾接替梁任中国文化书院的院长。1961年曾准备接赵朴初任佛教协会的会长,组织不批准,说你是共产党员,不能当群众团体的领导。奇怪,共产党员当官可以,当群众团体的头不行。

周恩来为翻译问题费尽了心

梁:你们那一批的老先生现在还和谁有来往?

季:老了,音讯全无。我现在以医院为家了。当年一起工作的还有雷洁琼、周有光。

梁:那是什么时候?

季:1954年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大家一起工作。委员有周有光。有老舍,满族,京腔最地道。还有侯宝林,语言丰富生动。当时的想法是改革汉字,拉丁化,取消方块字。毛主席也有这个意思。现在还在世的只有周有光了。

梁:拉丁化是不是世界趋势?

季:大部分都是拉丁化。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我们的文字翻译难,见报总比人家慢。1956年党的“八大”,邀请世界上很多兄弟党参加。我在大会翻译组工作。同声翻译遇到大问题。中国人发言时,外语翻译跟不上。好多种语言同时翻,不好协调。周恩来想了个办法,给发言席上装一盏红灯。翻译跟不上就按开关,亮一下红灯,提醒发言者慢一点。不想发言人理解错了,见了红灯更紧张,讲得更快。所以当时有个想法改革中国字。但这个办法后来证明行不通。越南文字就是拉丁化了,弄得更复杂,更不方便。

中国文字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

梁:汉语最简练。

季:对。当年搞翻译,一句汉语,外文要长出好几倍。

梁:最长的是哪国文字?

季:英语、俄语都长,但最长的是缅甸文。比如时常用的“多、快、好、省”四个字,翻成外文要费很大劲。当时只觉得拼音文字书写印刷快一些。现在科技进步,发现汉语更方便。

梁:现在电脑输入,单位时间,汉语的信息量更大。

季: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古人是文言和口语分开,辜鸿铭是个怪老头,用文言说话,本来是“雇一洋车”,他说“为我市一车”。说男人可以娶姨太太,一个壶四个杯。

梁:你们有接触?

季:他早得多。我还不够资格。

梁:幸亏汉字没有被改革掉,那要丢掉多少宝贵遗产。

季:精练本来是汉语的优势,表达同样的内容,他们用十分钟,我们用五分钟。但是现在有些官员,空话、套话连篇,又哼又哈,讲话和文章越来越长。各国语言都有格言、成语,但中国最多。

梁:文风连着党风,连着世风。

季:连外国人都说,中国文字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她,发扬她。

梁:季老,这句话很好,请您给我写下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