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怎样写文章(第3页)
1945年,蒋介石要破坏和平,挑起内战。胡宗南欲进攻陕甘宁边区,毛立即写了《爷台山战事扩大》,揭其预谋,制敌于未动。1948年蒋介石、傅作义欲偷袭石家庄,威胁已进驻西柏坡的党中央。毛写了《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将蒋军之兵力、部署公之于报端,敌虽出兵,见我有备,只好撤回。其实当时我军守备实在空虚,这是一出名副其实的空城计。而当我军进入反攻阶段后,他的新闻稿《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又是一声声进军的号角。这些新闻稿都是政治炸弹。
[新华社辽西前线二十七日十七时急电]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我军俘敌数万,现正猛烈扩张战果中。此五个军,即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七十一军、四十九军,全部美械装备,由廖耀湘统率,锦州作战时即由沈阳进至新民、彰武、新立屯地区。锦州攻克,长春解放,该敌走投无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蒋军尚有五十二军、五十三军、青年军整编二〇七师(辖三个旅)及各特种部队、杂色部队,在沈阳、铁岭、抚顺、本溪、辽阳、新民、台安等处,一部占我海城、营口,连廖兵团在内,共有二十二个正规师,加上其他各部,共约二十万至三十万人,为蒋军在东北的主力。廖兵团五个军,则为其主力中的主力。从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全军现正举行全线进攻,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
《人民日报》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这条四百六十五个字的消息又是一颗政治炸弹。是强烈地针对战场形势和国共两党斗争的时局。
开始一句导语“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之后,就不厌其烦地将战事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反复交代,甚至敌军的番号、位置、路线也说得极详细具体。因为是决战的关键时刻,受众(包括敌我双方)对战场上每时每刻的势态、军力变化都极为关注。不要小看这一点,我们现在的许多记者、通讯员经常在稿件中丢掉重要细节,读者最想知道的要素他就是不说。究其原因是受众意识淡漠。什么是新闻?新闻是受众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1919年徐宝璜在北京大学首开新闻学时就强调:“新闻是阅者所关心之最近之事实。”可惜解放后半个多世纪,新闻教科书中的定义都不提“受众”(阅者)。特别是长期以来机关报一统天下,形成了我说你听的坏文风,更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新闻规律。平时记者写稿经常以我为主,忘了读者是上帝。受众是新闻能成立的前提,没有人看的新闻,说了没用,构不成新闻;受众关心的新闻,你说不全,等于白说,也构不成新闻。没有受众,就没有新闻,就这么简单。学术中许多最基本的原理并不高深,只是自然的存在,只要到实践中一悟就知。毛的军事新闻稿都是用来长我志气、瓦解敌军、扭转形势的,有极强的指向性,在这里他使用新闻要素(军情)如同用兵。相信每读到稿中一个被歼灭的敌军番号,我军民都为之一跃,而蒋介石则心中一阵剧痛。用事实说话,这就是新闻的力量,也正如毛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连说的四个“请看事实”。
长期以来我们的消息、广播,读来、听来都是一个味,谓之“新华体”,没有了个性。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语言就是作者的镜子,能照见他的风采。毛泽东的新闻语言简练、通俗。这也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要求,但又是最难的,难在出新,难在简练、通俗共性之中的个性。新闻语言有两个源头,一是电报语,要求简而明。因为当初报纸的消息都是电稿,以字算钱,不能奢侈,逼你精短。二是口头语,消息要读,要听,要求通俗。可惜“经院派”“新华体”都做不到这一点。毛泽东古文底子深,长期以电文指导战争和工作,惜墨如金,数字如珠;又长期与干部、战士、农民生活在一起,声息相通,言语交融。又难得他能将这二者完美地结合。如“锦州攻克,长春解放,该敌走投无路,全部猬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这两句基本上是古文、电文的味道,特别如“猬集黑山”“迅移锦州”“飞将军从天而降”更有书卷气,但到最后一句落地“该敌逃跑也来不及”则完全是口语,真是大俗大雅。类似的句式在其他新闻稿中还有不少,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就是毛文,也是毛的新闻稿的魅力,严肃时如宣言,平易处像说话,以叙述为主,却贮满感情,“工人、农民读了不觉为浅,专家教授读了不觉为深”,这种语言的功夫有几人能够达到?
3。新闻以外的功夫,叙事之外的“情”与“理”。
按常规,消息就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就是客观叙述,作者不能抒情,不能评论,如实在有话要说,再另写言论。但毛不管这一套,写稿如用兵,不循常规,想说就说,舍我其谁。如本稿中的结尾处“从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全军现正举行全线进攻,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应该说这已超出本消息的事实,可以不要,但毛意犹未尽,随手一笔点评,辛辣地讽刺、调侃、嘲弄,更有一种必胜的豪情。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除开头一句导语说最新事实外,整篇都是对形势的叙述评论,结尾一句调侃加幽默,“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这种笔法后人是学也学不来的,只有欣赏的份了。他是在写新闻,但这是一个政治家笔下的新闻,是“名新闻”,实政治。杀鸡用牛刀,冰山露一角。所谓经典就是空前绝后,因为你再也不可能重回那个时代,不可能有作者那样的经历,那样的气势,那样的修养。大道无形,许多艺术领域都是只可意会。如梁启超说苏东坡的书法不要去学,因为你是学不到的。
新闻消息之外,毛还为媒体写了许多社论、时评、声明、按语、发言人谈话等,都尖锐泼辣,生动活泼,在中国人民解放的大潮中风助火势,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解放后,毛借新闻指导工作主要是修改社论文章,可惜时势已异,再没有出现新的高峰。
四、毛泽东怎样写政论文
1。政论文就是政治加文学。
毛泽东写得最多的是政论文,而且大多都写成了美文。本来政论文就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政治加文学。这是两个基本点。可惜近年来,文学因素常被忽视,政论文也成了枯燥、生硬的代名词,而被异化出散文领域。殊不知,中国古代散文一直是以政论文为王的,有许多最优秀的篇章恰恰出自政论题材和政治家之手。
政论就是论政,是在进行政治斗争、政治建设,写作之前心中有论敌,有靶子,言必中的;写作中笔下有论点、论据,以理服人。论文是政治家最常用的武器,一个政治领袖不会写论文,犹如一个战士不会放枪。政论文是中国文章史的脊梁,从贾谊到梁启超,代代相续,玉树常青。一部政治文章史就是一部政治发展史,与中国的朝代更替、时代变革相缠相绕,绵延不绝。
政论文是以文论政,是用文学翻译政治,是笑谈真理。一个政治家开会、谈话、制定策略、领导战争和建设等等,是搞政治。但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宣传自己的思想,这要用到文字,要借助文学之美,不但入理还要动情。毛泽东是熟读并仔细研究过前人的政论文的,汲取了他们的营养,也学习了他们的技法。毛最佩服贾谊,说他是两汉最好的政论家。毛还推崇范仲淹、曾国藩,说他们既能做事,又会写文章。他又曾有一段时间模仿梁启超的文章,说梁是他写作的老师。他最推崇鲁迅,说:“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说朱自清的文章也好,但不如鲁迅有战斗性。毛是仔细研究过怎样把政治写得更文学一些的。
毛文是典型的政治家文章。一是有强烈的战斗性,不离政纲,旗帜鲜明,指向明确,绝无呻吟之作。毛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他的文章里能体会到与他的政敌搏斗的无穷乐趣。他把笔杆子当作战斗的武器,而毫无文人吟风弄月、玩弄文字之习。这是时代使然,一代领袖占据着空前的政治高度,在用文章指挥队伍冲锋陷阵。二是思想深刻,犀利尖锐,有理有据,绝无空话、套话。他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想一想在写给谁看”,他是从理论的高度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三是学识丰富,用典贴切,是从中国文化、民族传统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反过来又发展了中国文化。文章极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这已超出政治范畴而具有了文化意义。四是有自己个性的语言,虽然是在说政治但并不枯燥,既典雅又通俗,既庄重又幽默,既古典又现代。这语言来自古典文学语言、群众语言、报告讲话语、新闻报章语、公文用语,是熔多种语言于一炉冶炼成的高强合金。掷地有声,闪闪发光,斑斓多姿。只有他这样饱读诗书、揭竿起事、信仰马列、历经战火、终成领袖的人才可能造就这种特别的语言。
文学与政治的区别在哪里?政治是理,文学是情;政治是权力,是斗争、夺权、掌权,是硬实力;文学是艺术,是审美、怡情,是软实力;政治文章可以强迫人接受(如布告、命令);文学作品只靠情与理来吸引人阅读。政治是要服从遵守的,文学是可以欣赏的。一篇文章美不美有三个标准:描述的美、抒情的美和哲理的美。在一般专业文人的作品中大都止于前两个层次的美,而一般政治家的文章大都没有前两个层次的美,哲理倒是有一点但常常表达笨拙、枯燥,也不甚美。我们在毛泽东的文章中除了可以读到深刻的思想,经常能同时欣赏到描述的、抒情的和哲理的美(这在后面有专门介绍)。这是毛文的一大特点,是毛的过人之处。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经历过众多领袖,特别是早期领袖大多能文,建国后的领袖又有大量的写作班子与之为文,但为什么唯毛文独领**呢?奥妙就在这一点,毛从政治跨入了文学,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诗词赋等抒情文学、小说笔记等叙事文学,无所不通。而许多政治领袖没有跨出这一步。又如邓小平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伟人,其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有超过毛的地方,其文章也很朴实、深刻、干脆,但就差这一点点,少了文采,少了文学的美感。不要小看这一点,就像金属中的合金,加进一点,性质就有了根本的改变。就这一点就拉开了距离,硬是赶不上。邓之后就更不敢想有人与毛比肩了。政治美文要能写出美感,能将政治理念表达为美好的可欣赏的东西,这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跨界的综合艺术。纯文人或单纯的政治家都干不了。毛是既占有好料又能做出好菜的大厨,是空前绝后的散文大家。
政论文之外,同样是服从于政治斗争,毛还熟练地运用了其他文体,如书信体(致宋庆龄、蔡元培、徐特立等的信)、悼亡体(《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通电体(类似古代的檄文,如讨汪精卫电)、考察报告(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等。对毛来说已分不清是挟着政治风雷在文学领域振聋发聩,标新立异;还是乘着文学的春风,在政治领域移花接木,植松栽柳。他亦文亦政,亦古亦新,古今领袖唯此一人。
如前所述,政论文既是政治加文学,那么研究政论文的写法就可以简化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表达思想,即它的内容;二是如何提升美感,即它的形式。
思想即文章的观点、主题、立意。这是政论文的灵魂。一篇文章总要给人一点新的思想,读了才有用。我们都知道是科学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又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者是靠新的发现、发明,被称为科学家;后者是靠新的思想被称为政治家、思想家。在自然科学界,如果没有新的发现就被人淘汰,历史只记住牛顿、爱因斯坦。在政界如果没有新的思想,也要被人淘汰,历史只记住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当前政界、知识界有一种轻浮、狂躁症,急着写文章、出书,为自己贴标签,树形象。曾有一位领导风趣地说,毛泽东是神,邓小平是神,别人不行,无论如何装神弄鬼都不行。不行就是不行,愈描愈黑,愈装愈丑。写政论文就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严肃,是靠思想成果说话。社会、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他的实验室。政论文是他的实验成果报告。所以政论文好不好第一条看他有没有新思想,看立意的高度、深度。这本来也是一切政论文所遵从的规律。如贾谊的《过秦论》,讲一个政权为什么覆灭的道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讲一个政权怎样巩固的道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讲复兴中华的道理。他们讲得对,讲得好,文章就流传下来。
毛是进入20世纪以来的伟人,是当中国处于由封建、半封建向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过渡之时的领袖人物,他站在以往所有巨人的肩膀上,讲20世纪的中国怎样革命、进步。他讲历史唯物主义,讲社会历史的演进之理;讲马克思主义怎样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改造旧中国;讲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中国革命之理;讲人民战争、民族战争取胜之理;讲群众路线之理;讲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之理;等等。这些道理都是可以放到每一本政治、哲学、军事专业书里去讲的,但是毛却用文学的语言,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把它表达出来。他是用文学翻译政治的高手。毛泽东是政治家,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宣传、解释党的方针、路线,团结人民向一个目标奋斗,所以无一文章不在说理。高屋建瓴,唯求一新,毛文的好看,首先是因为他说出了许多新鲜的、深刻的道理。
你看他这样讲革命斗争: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样讲战略战术:
外表很强,实际上不可怕,纸老虎。外表是个老虎,但是纸的,经不起风吹雨打。……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
《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这样讲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注意听人家的话,就是要像房子一样,经常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为什么我们的新鲜空气不够?是怪空气不是怪我们?空气是经常流动的,我们没有打开窗户,新鲜空气就不够,打开了我们的窗户,空气便会进房子里来。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
这样讲认识论: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反对党八股》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
《关于重庆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