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片历史的青花(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季:他愿意选这个方法。他很有才华。信佛能让他心安理得,这就够了。就像吃东西,有人喜欢吃苦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酸的。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佛教是他喜欢的,他就去信。佛教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我研究了一辈子也不知道,反正涅我是不信的。(笑)

梁:他把所有的功名抛掉遁入空门,学生丰子恺劝,他也不听。

季:他一齐丢掉,一心归佛,以求解脱,未尝不是个办法。有人在社会上忙忙碌碌,即使做了大官也不舒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

中国有个传统,骨头硬,叫宁死不屈

梁:今天还给您带来梁漱溟的一本书。就是上次说到的梁漱溟晚年谈话录。

季:他是很值得钦佩的。

梁:这是他晚年也是九十几岁时,与一个美国学者的谈话。这个美国人曾写过梁漱溟的传记,但一直没有见过他。后来终于有机会到北京了,他们一起交谈。二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将录音材料整理出书。这里还有一个资料,把梁漱溟的谈话分了类,很清晰,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对新中国的看法、对毛泽东的看法。

季:梁漱溟谈的?

梁:对。他说,毛泽东是最伟大的中国人物。还谈到1953年他们吵架的事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您可以看看。您跟梁漱溟接触过吧?

季:接触过。中国文化书院,他是第一任院长,他退休后,我接了他的班。我们在一起开过几次会,他比我长一辈。

梁:您跟他接触并不多,为什么崇拜他?

季:他骨头硬,但骨头硬不能一概而论,他对人民心肠软。他和主席争吵时,伟大领袖怒发冲冠,气得发抖,而梁漱溟只是要试一下毛的雅量,还送他走。《三国演义》祢衡骂曹,结果曹操不敢杀他,但最后还是借刀杀人,让黄祖杀了他。中国有个传统,骨头硬,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彭德怀也是这样。

梁:他们对毛表现得骨头硬,对吗?

季:对的。但现在对毛的评价还不是时候。

梁:您对彭德怀的崇拜也是这个意思?

季:我崇拜的人,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梁漱溟,就这两个。“文革”初期,我还没有进“牛棚”,但已开始挨批。听说彭德怀被揪到航空学院批斗,我从北大走到北航去看。

梁:您和他素不相识,您文他武,为什么要大老远地跑去看?

季:因为他在庐山会议上敢说真话,有骨头,很了不起。我知道他的脾气不好,很担心那天他会和红卫兵顶起来吃亏。我有这个体会。

梁:结果怎么样?

季:还好,那天他没有发脾气,很从容大度。也许是原谅这些孩子不懂事。

梁:您崇拜的人还有谁?

季:没有了,其他的不如他们突出。马寅初也可以算一个。他的《人口论》不简单,如果我们听马老的意见,也不会有13亿人口,这13亿成了我们的负担和累赘。

第三次2007年3月21日上午301医院

什么国学大师,我连小师都不够。国学只知道一点

梁:季老您好。前几天去了趟贵州,那里风景很好,还给您带来些富硒茶,那是抗癌的,对老年人也很好。

季:那里就是“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吧?

梁:您的记忆力真好。我和贵州有些特殊关系。我的文章,他们的一家杂志连载了七八年。

季:情有独钟。

梁:还有一个原因。贵州有一个黄果树,旁边6公里处有天星桥,几年前给他们写了篇文章,后来他们把我的文章印了10万张当宣传品,前年又刻在石头上。

季:那里的黄果树瀑布不得了。

梁:今天给您带了湖南的一本杂志,上面登了关于您的一组文章,还有我的一篇《周恩来让座》。还画了您的头像,您能看清吗?

季:马马虎虎。

梁:您的那篇“三辞国学大师桂冠”的文章。

季:社会上都讲过了头,辞掉了。什么话都别讲过头。讲什么国学大师,我连小师都不够,算什么大师?国学只知道一点。(笑)

国学者,一国之学问也

梁:国学的含义是什么?

季:国学者,一国之学问也。中国的国学有两种概念,一讲国学就是以中国人过去的人文学科为主,自然科学为辅。国学大师怎么来的呢?有一次北大开会,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是北大校友,他当时用了“国学大师”这个词,后来都讲开了。我说哪有什么国学大师?

梁:还记得是哪个记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