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怎样写文章02(第4页)
文章开门见山,一叙开了一个大会,讲大会路线;二叙一个寓言故事,下定决心,争取胜利;三叙为美国人送行,讲对美政策;四叙这几天国共都在开会,但是结果将会不同。叙述中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情节、形象,跳出了政治报告的老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自信,谈笑间,大局一目了然,前途就在眼前。最后,是一句带感情色彩的结尾。这也说明文章的力量并不只是文字本身,而主要是时势的力量、作者的权威。如果换一个人,同样来讲这一席话,未必有此效果。
〔事〕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代表们对三个报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许多同志做了自我批评,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
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做广泛的解释。
〔理〕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
〔典〕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作“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作太行山,一座叫作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作帝国主义,一座叫作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形、事〕昨天有两个美国人要回美国去,我对他们讲了,美国政府要破坏我们,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但是我们第一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第二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我对这两个美国人说:告诉你们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我们解放区禁止你们到那里去,因为你们的政策是扶蒋反共,我们不放心。假如你们是为了打日本,要到解放区是可以去的,但要订一个条约。倘若你们偷偷摸摸到处乱跑,那是不许可的。赫尔利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我们解放区去乱跑呢?
〔事〕现在中国正在开着两个大会,一个是国民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一个是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理〕两个大会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这两条路线在互相斗争着。
〔情〕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这里顺便说一下细节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愚公移山》中有一处,“昨天有两个美国人要回美国去,我对他们讲了……”一般来讲,这样的句式不用在政论文中。这是描述句,而描写、叙述的句式多用在写景、叙事文中,求形象,要细节,是为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议论文主要用逻辑思维,多用概念、推理。毛文大胆地借用形象思维,使读者于沉闷、枯燥的推理中突然眼前一亮,心中一振。还有,形象思维是管记忆的,细节正是为了强化形象、调动记忆。文中这一句话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于阅读效果则关系极大。一是拉近距离,营造气氛;二是加深记忆。这叫“起棱”,我们看木器家具,比如一个小桌、一个首饰盒,如果四面平光就显得一般,很普通,如果起一点棱,做出点花纹立即就不一样,人们更爱把玩。文章也是这样,不能一块平板玻璃。我在报社工作时见到编辑编稿,总爱把人家文章的“棱”磨掉,这是图省事,不懂读者心理。为此,曾写了一篇《编稿要多用刻刀,少用锉刀》,专讲改稿留棱,不要把文章锉平。比如:“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说,中国底子薄,要赶上西方先进国家,我看要一百年。”“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就是文章中起的一个棱,是在借用“形”和“事”说理,而编辑却以为无用,勾掉了,只留“毛泽东说”。殊不知这样一来,文章少了生动,多了平淡,少了一些可记忆的符号。假如我们把“昨天有两个美国人要回美国去,我对他们讲了……”这样的句子都勾掉,《愚公移山》也就不是这个味道了。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这是政治,是观点和立场。但只有正确的观点、敏锐的目光、深刻的理论还不行,如果只有这些,你去当你的政治家、理论家好了。你现在是要用文章宣传政治、普及政治,要借助文学的外衣产生美感,好让人亲近政治。作为文学作品,要讲形象、生动、含蓄、凝练,要有景、有情。所以政治家为文,或者文学家写政治,要能从政治之理中翻出情,翻出美。这是真功夫。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政论文章中最文学性的一篇。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中除了“形、事、情、理、典”各要素俱全外,作者还罕见地使用了一个典型的散文手法:“意象”。而这正是散文写作的高难动作,就是在一般散文中也不常用的。这里涉及一个创作理论,容我多说几句。
意象是什么?就是最能体现文章立意的形象,是一种象征,是借以还魂的躯壳,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意境的定格。此法是纯文学手法,是行家里手的标志,犹如高音歌唱家之花腔,足球射手之倒钩,篮球之背投。意象是拿一个景物或一个镜头、一个形象来象征一种情感或阐述一种道理,是借实写虚。
但要注意,意象与其他手法的不同。意象不同于形象,形象侧重视觉效果,意象侧重心理效应,就是说比形象更深了一步,这形象里必得能变出点耐人寻味的东西。意象不是比喻,比喻是两个事物,意象是就从一件物生发开去,是从一颗茧里抽丝。意象与咏物、寓言相近,但也不同。咏物、寓言是直接从景物和故事中生发出情理,而意象是间接说事,如直接考察反与这物、事无关。如《爱莲说》是以莲说理,《愚公移山》是以愚公挖山这个故事说理。莲的形象与品质高洁,《愚公移山》的故事与奋斗坚持的道理都有直接关联。《别了,司徒雷登》中的政治主题与“别了”这个意象反而没有直接的表面的联系。它只取其曲折、隐晦之一点,曲径通幽,自圆其说,解出一篇大文章。所以说意象是集形象、比喻、咏物、寓言于一身。这个“高难动作”在诗歌中会用到(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在抒情文中也只是偶一为之(如朱自清《背影》),政论文中几乎不见。文似看山不喜平,东边日出西边雨。毛是军事高手,当然懂得暗度陈仓,出奇制胜。
下面我们结合“文章五诀”来看他怎样做这篇文章。
文章开头还是从“事”说起,“白皮书来了,司徒雷登走了”,很具体,很形象。作者就从这个小口切入,慢慢道来。中间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从美国的角度讲它的侵略政策和所作所为,包括白皮书的内容;后一部分从中国人的角度,谈如何不要受骗,对白皮书进行驳斥解剖。最后两段是收尾部分,却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镜头,是“形”字诀: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你看,首尾呼应,形象生动。这哪里是政论文,是小说,是杂文,是电影,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国际形势、中美关系、国共之战,这么大的题材全被他压进“别了”这个小葫芦里,把玩于手心。司徒雷登,一个曾创办了燕京大学的文化名人,在最不合适的时候当了驻外使节,也只好代主子挨骂受过了。别了,美国的侵华野心;别了,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别了,中国人曾经受骗上当;别了,一个旧中国、旧时代。“别了”这个意象在作者手里抽出了无尽的诗意。
文中还有不少生动的写“形”之处: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也不少: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至于用典就更多了: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
文章五诀,随手拈来,一字立骨,五彩斑斓。
4。毛泽东,不可复制的经典。
总之,在文章写作方面,毛泽东是一个高峰,一个历史长河绕不开的高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毛,只说名义上的第一把手就有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向忠发、张闻天,毛是第六代,还不说同期的许多人物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还有王明、张国焘等。这里除向忠发是个工人外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或为大学教授,或为留洋归来的马列理论家,或为工人运动、军事斗争的领袖。总之是群雄际会,各有资本。毛所以能脱颖而出,一是脚踏实地,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第一线,在群众中踏踏实实做事;二是饱读书本,包括马列理论,特别是中国各种典籍。三是独立思考,必求创新。他是既虚心好学又雄才大略睥睨一切的。唯此才铸就他的事业与文章。所以毛文有雄霸之气、王者之风、汪洋之姿、阳刚之美、幽默之趣。唯其人,唯其文。
毛文是一个经典,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我在《说经典》一文中说,凡经典一是空前绝后,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使用。毛文堪称空前绝后,他之前没有,他之后也不可能有。毛文所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它指导当时工作的任务也早已完成,但是为什么人们还在读它,用它,一有事就想起它?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早已褪去了有形的外壳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永远悬在天空、时刻启迪我们的星辰。我们至今在做文章时还不得不时时想起它、借鉴它。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都是不断吸收前人的成果,又自己创造生成一座座的高峰,毛泽东就是这样一座离我们最近的高峰。
时下党风、文风弊端丛生,假、大、长、空、媚,泛滥成灾,以至于要党的政治局通过“八条”,要整顿党风、文风。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看毛文,实在是一面绝好的镜子。当毛泽东120周年诞辰之际,研究一下毛泽东怎样写文章,再检点一下现在的文风,这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2013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