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归余烬(第2页)
“车主是怎么发现猫的?”大象反问。
“什么意思,开车途中看到的呀。”郭乘鹏回答。
大象打开任炜保存在手机里的监控视频,说道:“车主之所以能发现树丛中的猫,是因为他车开得缓慢。校外是国道,路大,时间是凌晨,如果车主的目的地是下面的乡镇,他会怎么开?车子会像箭一样飞驰。但你们看这个监控录像,这车子一路走走停停,说明他是要来这附近某个场所,又因人生地不熟,因此减速寻找,恰巧看到了路边的猫,停了下来。”
“一个香港人开车来这么远郊区,学校附近一没村落,二没工厂,三没房产开发,他最可能去哪里?猫就最可能在那里。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来筛。”大象说。
“综合你们的推理,这个香港人开车来学校附近,这个地方最有可能。”茜茜摊开一张学校的地图,指着图上距离大学一公里左右的一所建成不久的小学说道,“他可能是这所学校的捐赠人。”
“这附近还有一座监狱和精神病院呢。”郭乘鹏说。
“还有这两个。”任炜用手指分别点了学校后山上的一座佛堂和两公里外的一所养老院。
“佛堂最有可能。因为只有佛堂是凌晨开放的,其余几个场所,车主可以选择白天再过来。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会这样善待猫的人,由善良的佛教徒来做最显合情合理。”大象站起,拍拍裤上沾着的草末,“我们先去佛堂看看。”
三
结果在龙珠佛堂看到了捷足先登的对手。另一个侦探社的成员抱着五只猫,看到大象一行人上来,嘲笑他们来晚了。
“你们怎么找到的?”郭乘鹏问对方。
“我们运气好呗,有个学妹正好上山来拜佛,看到了这几只猫,你们是不是听到风声,跟着我们上来的?”对方沾沾自喜,“不管怎么说,我们比你们快,愿赌服输,你们社团解散。”
大象还是第一次上山,他径直走进寺庙,大殿里的装潢气派辉煌,佛像金光熠熠,香火萦绕,他去问寺庙的和尚。
“请问住持,这几只猫是不是一位开车的人带过来的?”
“是的,前天凌晨带过来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身高有一米八,名字叫张一礼。”慈眉善目的和尚回忆道,“张先生说自己祖籍是这里,本身也是佛教徒,此行是要在龙珠寺出家,说这些猫住在山下的路边,随时有被路过的汽车碾压的危险。奇怪的是,他在这里住了一晚,昨天晚上离开后就没再上山。”
“既然祖籍是在这里,那有没有可能是去会亲戚。”大象问。
和尚摇摇头,“张先生说他年轻时远走香港,已与亲戚断了联系,父母皆已去世。如今重回这里,是对一人有愧。”
“谁?”大象问。
“一个叫张真苓的女子。”和尚带大象踱步到灵堂,“这里是她的骨灰龛位。”
两拃见方的格子中,放着一个雪白的骨灰盒,盒上贴着一张小照,一位瓜子脸女子,虽面带微笑,但仍可在她的表情中窥出畏缩的神色,眼珠透彻又无辜。
“她有个爱人在山下开馄饨店,经常过来看她。”和尚指着旁边空着的龛位,“还在她旁边买了一个位置。”
“张先生会不会跟她的爱人认识?”大象问。
“这个就不太清楚了,至少在跟我交谈中,他没有透露出跟他认识的讯息。”和尚回答。
“请问张先生有说自己出家的因由吗?”
“说是妻子去年过世了,房子和产业都变卖了。”和尚说,“他是做了充足的准备,无牵无挂,无欲无求。”
年少独自去香港,与家人断联,妻子去世后回老家的佛堂出家,因为对一个女子有愧。大象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对劲,又问:“冒昧问下,请问张先生有没有表示出捐赠的意愿?”
和尚合掌,点了点头,“说是准备将全部身家都捐给龙珠寺。”
“捐了吗?”大象问。
和尚摇摇头,“你们此行上来找张先生,是出了什么事故吗?”
“吴行,你在这里啊,傻瓜社说他们赢了,我们社团要解散,你说咋办?”郭乘鹏找到大象。
“接着查车主。”大象一脸严肃。
“还查,猫不是找到了吗?”郭乘鹏一头雾水。
“这次找人。”大象跟和尚告辞,承诺后续有张一礼的消息会即刻通知寺方。
四
经过同意,大象调看了佛堂山道的监控,昨晚十一点时,张一礼的车确实下了山,之后往学校方向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