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撸清民国旗袍(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0世纪30年代,是旗袍最具风情的时期,这一时期,旗袍成为日常服装主流。

衣领又高了起来,往年的元宝领的优点在于它的适宜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成了瓜子脸。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颏,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成了双下巴……

——张爱玲《更衣记》

可见,以网红瓜子脸型为美的审美标准,一直没变过。

·1930年(民国十九年)

·高跟鞋流行。

·旗袍内有蕾丝边。

·旗袍长度在脚踝下。

·衣领提高。

·1931年(民国二十年)

·讲究料子的独一无二,图案不是染上去而是织出来的。

·流行套装。

·衣袖缩短。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大兴旗袍花边。

旗袍已放长到脚踝二寸左右(约六七厘米),同时在袖口和袍脚绲花边。上海的交际花甚至在整件旗袍的四周绲上一圈花边,乃是时髦的款式。(《良友》1940年第150期)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鞋跟愈来愈高。

·流行不穿丝袜。

鞋跟愈高愈妙,袖口愈短愈佳。(《新天津画报》1933年)

到了1933年的天津,不穿丝袜,竟被推为“最摩登者”。(《北洋画报》1933年第614期)

·1934年、1935年(民国二十三、二十四年)·袍长至脚背。

衣袖高齐肘,飘飘七寸宽。偶然伸玉臂。两腋任郎看。

——《夏日时装妇女五言吟》

**的名堂,可见多妙。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盛行旗袍拖地。

·旗袍长与高跟鞋的流行分不开。

从开衩处隐约露出时隐时现的穿高跟鞋的足踝和紧裹小腿的丝袜,煞是诱人。(《上海妇女服装沧桑史》《申报》1946年)

·1937年、1938年(民国二十六、二十七年)

·开衩提高一寸多。

·袖子回缩。

袖子短化的另一个理由透着一层“经济上的悲哀”,据说现在流行的印度绸之类,门面不过市尺一尺四寸(编者注:约三十厘米),所以身段较小的妇女们,刚刚可以裁制一袭长旗袍,如果要袖管较长,就限于尺寸,非买双幅不可;在这不景气的时代,还是省省吧!(太冷《奇装异服的影响》《社会》半月刊,1935年第16期)

所谓流行,除了贪新恋旧的女人本性,还有离不开经济使然啊!

·袖子全部取消。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流行短旗袍,开衩降低。

20世纪40年代后,裙子长度基本稳定。因为战争、经济等因素,旗袍本身的变化性远远不如20世纪30年代,不再做图例。

20世纪40年代旗袍部分风采,可参考我的15米长卷《且慢——民国西关风情美女图》最后的部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