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困局 怎样的钱不能借(第2页)
舍不得放弃,就可以随性而为了吗?须知,欲望是烈火,控制得当便是人类工具,控制不当必定燎原。
高利贷自古有之,被高利贷搞到家破人亡也自古有之。《南史》有云“便驱券主,夺其宅,都下东土百姓,失业非一”,反观债主则“出则必车,归则必浴,居必方城”。悲情故事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上演,还是不断有人进入彀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今,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现金贷”,即,小额现金借贷业务。“现金贷”相关公司对申请人发放消费贷款,宣称借款、还款方式灵活,审批迅速。其实,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贷前审查不严,风险高。
现金贷背后的控制者不可能做慈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赚钱,风险高的贷款业务怎么赚钱?
善意的人可能会猜测,“现金贷”风险高收益也高,而且这种业务额度比较小,高收益是可以弥补高风险的。现金贷的利息有多高呢?一般年化利率在150%以上,有报道称最高可达3000%,更有“断头贷”(比如,贷1000元,直接扣掉一期利息,实得850元)之类的花样。
这种产品对用户极不友好(姑且将之称为金融产品,这样比较好表述),实际是对用户的一次逆向选择,只有信用最差、现金流最差的用户才会去选择现金贷。加上贷款人的恶意引导,借现金贷还现金贷、借A平台还B平台,一旦身陷其中几乎可以肯定无法自拔,于是我们看到了网络上出现的极端案例,借款人原本只是借1万元,还了几十万元还没还清,不堪催收骚扰。
陷入现金贷困境的多是学生或者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我们是一个对年轻人管束很严格的国度,童年、少年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钱,对还款和财务规划没有概念。这是完全错误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尽早理解金钱的意义,尽早知道自己、家庭在社会财富中的层级,知道怎样的钱不能花、什么样的钱不能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金钱。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是比学习成绩重要很多的东西。很遗憾,我们对少年儿童缺乏必要财商教育,家庭对少年儿童很少提起家庭财务状况,无论哪个阶层都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讳莫如深。
财富层级越向下的家庭越容易这么做,也可能是为了孩子的自尊心。越是不愿意提及,就越容易犯这种错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认清自己最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认清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在社会上的真实地位。如此,才能知道什么可以选择、什么必须拒绝。
身陷现金贷只是一种年轻人缺乏财商教育恶果的一种表现,年轻人的收入付一套房子的首付都困难,骤然看到繁花似锦的世界难免被**。有时候越是贫困的家庭虚荣心就越强,虚荣心越强对欲望控制的能力就越低。在无良媒体的轰炸下,偏偏这部分人开始信奉“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你是谁”,加上花里胡哨的营销套路,浮躁的自媒体鸡汤,个别人最终陷入“自杀式消费”的死循环——以目前收入增长速度永远无法还清欠款。
有机构公布了这样的数据,90后在借贷市场上占比为49。31%,更糟糕的,其中28。57%的人贷款是为了“以贷养贷”;90后的负债是收入的18。5倍,人均负债超过12万……
这是一组令人伤心惨目的数据,在债务的无底洞中有些人丧失了思考能力,浑然不想为何得到的只是催收电话而不是法院传票,浑浑噩噩还着毫无可能还清的贷款,直到最后崩掉的那一天。他们根本想不到,现金贷的偿还比率远低于正常贷款,最后一定会把人逼到死角。
即使如此,现金贷的经营者依然赚到盆满钵满,整个经营套路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骗局——没人指望你能还钱,而是指望你去其他平台借款堵上我的窟窿。直白地说,这是一个互害行业,看谁新进入这个圈子,看谁心慈手软,最后进入的、心慈手软的,一定就是最后的输家。
那么,该如何避免陷入类似套路呢?答案简单而有效,就是一条铁律:坚决杜绝消费信贷。
既然说到借款,我们再饶舌一句,什么情况下可以借给别人钱,借钱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大一部分人生活中会遇到熟人借钱,借不借、借多少、什么时候借,这些都意味着什么,相信很多人没有想清楚,就会在这件事上很为难。
借款,分为几个层次,哪怕是至近亲友也概莫能外。
第一个层次,血缘借贷。
费孝通有本传世的小册子叫《乡土中国》,其中把中国人情社会比喻为一个圈层,以血缘为核心,亲疏远近随着圈层递减而递减,就像石头投进水中掀起的涟漪一样。经历了几十年“421”结构的家庭中不存在舅舅、姑姑、叔叔、伯伯这样的亲情概念,但血缘关系依然存在。
除非借款人为了满足赌博一类的不良嗜好,直系血亲的借钱需求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支持,所谓直系血亲包括:父母、子女、同父同母兄弟姐妹(如果父母是独子独女还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
家庭本就是共同抵抗社会风险的共同体,即使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将来成为纯损失,这也是作为家庭成员应该担负的责任,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考量。何况,一般情况下直系血亲之间的借贷都是有确实的事由,不会平白无故借款。
直系血亲之外是旁系血亲,三代以内的亲属都可以被视为旁系血亲。旁系血亲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有的类似于直系血亲,有的还不如普通朋友。
旁系血亲借贷总体上遵循一个原则,一代人处理一代人的事儿,即,上一代的人情不要强迫传承给下一代,也即,父母之间的亲情如果传承到下一代,下一代自然可以比照直系血亲;父母一代的亲情如果没有传承到下一代,借贷便不应在下一代之间出现,由上一代自行完成,不能用上一代的亲情绑架下一代。
第二个层次,友情借贷。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谁无知己?友情借贷常见于我们的生活中,一般来说,要好的朋友(含同事),借贷金额在月收入之内,临时用急,一般情况下尽量满足。如果借贷金额超过了三个月收入,就需要衡量一下。
友情借贷从出借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坏账的准备,三个月收入以内,即使损失对日常生活也不至于产生显著影响;如果损失额过大就要衡量对生活的影响,做好最坏的打算,或者将借款控制在损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是对方三个月收入以内,同理,三个月收入以内对方没有太大压力,还款就比较轻松。
大额借款一定跟对方说清楚还款来源、时限、利息,资金成本是明摆着的。除非直系血亲,请不要幻想没有利息的借款,没有人天生应该为你付出,起码资金成本要达到无风险利率,即国债或者货币市场基金利率才有可能有人借款给你。
一般向人借钱都是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除非是欺诈),资金流在短期内不容易好转。面对压力,亲友借贷的还款顺序会排到最后一位,毕竟亲友借贷中没有任何强制力保障执行。一旦之前计划的资金流有所变化,甚至个人手中的现金储备不足,都会率先推迟亲友借贷,这是人性决定的,与道德无关。
一旦借款金额过大,对借款人形成实质性压力,到期不还就会催款,一旦催款就成了仇人,甚至本金随着亲情友情一起消失,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不太熟悉的朋友、多年不联系的人、泛泛之交,或者是您意想不到的人向您借款,一定要小心,只有两种条件下才会出现类似情况:一是此人的联系方式被盗了,有人冒充他向您借款,这些年类似的报道还少吗?一旦上当受骗,总不能把这笔钱算在朋友头上吧?二是借款人本身就没把您太当回事,您借也可,不借也罢,这笔钱对他不是真正需要的。否则,真是救命救急的钱,不会向您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