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最重要的理财工具(第2页)
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况吗?
同样,我们从概率游戏的角度分析重疾险。
为了营销,很多公司都宣传重疾险保障范围:100—150种大病、几十种中症或者轻症……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得那些稀奇古怪的病,在所有致人死亡的疾病统计中,前十位的疾病占据百分之九十四左右。
表2-2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亡率构成【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2018》。】
既然是概率游戏,请记住,想要获得性价比高的产品,只要购买这十种疾病的保险即可。不但保费低,保额也会非常高。
事实上,保险公司不卖这种产品,因为这种产品保险公司不仅不赚钱,还要赔钱。这种超值的保险产品只能搭售,即,只有买保险公司更赚钱的产品,才能获得这款产品的购买资格。
这一点就像超市搞促销,最实惠的东西只为获得客户流量,获客是为了促销其他商品。其中,保险公司又利用人们的认知偏差,在宣传上做手脚,给客户提供更大保障范围的产品,其实在搭配着卖,以平衡盈亏赚取更多保费。
所以,大家以后购买重疾险不要贪大、贪全,主要病种获得保障即可,那种稀奇古怪的病,即便有了保险,意义也不大。
现实的理赔数据或许更具说服力,A省某寿险分公司2018年的理赔报告中从侧面部分证实了上面的观点。在疾病理赔案件中,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发生重疾的概率高,30岁后发生重疾的概率明显增加,40—60岁重疾占比最高。真实的理赔数据是怎样的?直接看下图。
图2-1A省某寿险分公司2018年理赔十大重疾
保险是风险对冲工具
所谓风险对冲,在金融学上指降低另一个投资风险的投资。课本上的解释总是那么枯燥,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理解风险对冲。
一位股民持仓100万元沪深300指数基金,此时盈利已经超过20%。但未来指数一旦下跌,盈利将化为泡影。任何人都希望,即便下跌也不用回吐这20%的盈利。
此时,可以做空一份对应的股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锁定利润。空单指数期货合约,将股市上指数下跌的“风险”作为标的,一旦指数下跌,股指期货将带来盈利,弥补股票上的亏损。如此,账户盈利下跌的风险就被股指期货合约带来的利润平滑掉了,最终达到锁定风险和收益的目的。
人生有风险。一旦降临在世间,死亡就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的,人类逃脱不了生老病死,也逃脱不了一些偶然事件。这些风险就像股票指数的下跌一样,任何人都不想看到,如果能有一份合约,将这些损害事件作为标的,能够对冲人生未来的风险该多好。
保险因为风险存在而存在,如果上述的风险消失了,保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保险就是一种对冲风险的管理工具。
如果说生命和健康的身体是持仓的“盈利”,死亡和疾病是对这种盈利的吞噬,而且这种吞噬必然到来,此时就可以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对冲风险,将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当风险事情发生时,保险产品可以让被保险人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补偿,对冲负面影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损害。
请记住,对于死亡风险、健康和意外伤害,有且仅有保险产品才能做到对冲风险。因此,保险是最重要的理财工具,没有之一。
严格的风险对冲管理中,对冲风险的投资要与标的数量相同、价值相当,方向相反,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盈亏相互抵消。但遗憾的是,人的身体和生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每个人对生命价值的定位也不同,因此买多少保额的保险进行风险对冲,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保险是杠杆工具
投资杠杆就是以小博大,这和2015年杠杆导致的股灾让股民损失惨重截然不同。无论死亡、疾病还是意外伤害,对于个体来说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但它带来的损失却是巨大的。如果把保费当成一种投入,保额看作收益,收益是成本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那么保险就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杠杆金融产品,用很小的费用弥补了“小概率大损失”的风险。
另外一个角度,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有给自己准备棺材本的传统。棺材本就是为了预防年迈之后的生老病死。与其说棺材本是为了给自己预防风险,不如说咬紧牙关存下的那点钱是为了给自己一份心安理得。
老年人的疾病、死亡带来的巨大花费,那点棺材本根本不值一提。更奇葩的是,绝大多数人把这部分钱放在基本没什么收益的银行里。如果算上通货膨胀风险,别说保值,这些钱恐怕还要亏损。
与其如此,还不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提前为自己购买一份保险,不仅能获得风险保障,还能免除后顾之忧,提前享受物质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保险相当于花小钱准备了未来的棺材本。
感觉是主观的,真实的理赔数字是理性客观的。
从平安人寿2018年的数据看,该公司A省辖内人身故理赔件均赔付只有8。1万元,重疾理赔件均只有6。2万元,残疾理赔件均只有3。6万元。在意外身故理赔的客户画像中,交通事故占比为51。89%,但有87。11%的用户保障在30万元以下。
现实的数据已经告诉我们,保险就是一个概率游戏,通过它的杠杆作用可以实现人生风险的有效对冲。最有效的保险投资理财方式是,最好能买到让保险公司转移你风险的保单。
接下来买保险就有学问了,不清楚里面的门道,可能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钱没少花,保险没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