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活在峭壁边缘(第1页)
人人都活在峭壁边缘
请记住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投资铁律:第一条是保住本金,第二条是保住本金,第三条是记住前两条。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投资,生命是最重要的本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理财不能彻底改变命运的转盘,同样不能避免风险,却可以降低风险的伤害。所以,理财最重要的事不是优先考虑赚多少钱,而是如何降低死亡带来的伤害。在为财富的数字增添更多“0”奋斗时,如何保住零前面的“1”才是关键。
再强调一遍,理财如人生,最重要的第一要务不是赚多少钱,而是防范风险。
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借用刘慈欣的一句话: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是死亡。
按我们的文化,每一个人都希望寿终正寝,非常忌讳谈论死亡这样的话题,尤其忌讳提及亲人和自己非正常死亡。
不得好死是对人最大的诅咒,是最难听的骂人语言。
可不提这事儿,非正常死亡就不存在了吗?
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触电、过劳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00万人,平均每天有8000人死亡,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人死亡。死亡看似很远,其实如影随形。当然,也包括作者和每一位读者。更精细一点,每一天、每一个人的死亡概率大概在万分之一左右。
站在统计学的角度,概率低于5%的事情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万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普通人非正常死亡的概率比中千万大乐透的概率还低,既然不相信两元的大乐透中头奖,为什么相信非正常死亡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买两元的大乐透不中头奖没事,但万分之一的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晴天霹雳。非正常死亡真实存在于整个世界,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到具体个人头上,就是百分百的现实。人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钱还在,人却没了,而应该是,命不在了,钱不在了,家人还在。
死神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逝者已逝,不再受凡尘之事的羁绊,生者的明天却要继续。如果是家庭主要收入者失去生命,生者则沦入更悲惨的境地——生无所依。在家庭主要成员遭遇死亡面前,任何人的坚强都不堪一击,无论贫困、小康还是大富大贵之家,都会迅速沦陷。
一家权威的国际顶尖期刊曾给出这样的研究结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者的死亡将导致家庭收入永久性减少,会使家庭的消费水平急剧下降;当家庭中丈夫死亡后,消费水平下降超过25%的家庭占比在三分之一以上。
家庭消费水平降低,直至从富裕、小康陷入赤贫,即所谓“家庭脆弱性”。
面对死亡,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十分普遍。这不是耸人听闻,发生在身边的这种事例并不少。
2018年曾经有一条社会新闻一度让网络躁动——一位名企的程序员某甲,被解聘后自杀身亡。
人们关注到了中年压力,关注到了劳资关系,唯独没有关注到主人公如何才能避免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某甲本科、硕士均毕业于985、211名校,又是IT这样炙手可热的专业,此后履历依然为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名企十几年工作经历,在深圳有房、有车……
这样的人生经历是一个标准的励志故事,主人公属于社会精英人物。然而,社会精英做了一个人生急停,随后故事的结局在网络被爆炒。
据称,某甲的夫人是全职太太,父母则是没有养老金的农民。某甲一跳了之,留下亲人何以处之?
两个孩子不仅失去了父亲,家庭也失去了经济来源,还有两对无人奉养的老人,每个月压力山大的房贷留给孤儿寡母还是年迈的老人?妻子当然悲痛欲绝,悲痛让人欲绝,未来的生活却真的成了……
两个孩子、一个家庭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所以某甲事件才如此刺目。细细想一想,身边这样的事儿少吗?
某甲是不幸的,不幸的又岂止某甲一个?
在交通事故面前,在恶性疾病面前,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人又有多少抵抗能力?倏忽间一个人、一个家庭便丧失了一切。
明天和死亡,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哪个先来。
不要以为自己是例外,死亡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就在我们身边。生于此危世,命危如晨露,所有人都像生活在峭壁边缘,必须思考一件事——如果一旦不幸坠崖,家人该怎么办呢?
死亡定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有人忽视了通过理财配置对冲死亡风险的重要性。请一定要记住,死亡风险带来的财务冲击可以规避。
美国高收入家庭一般也具有很高的财富积累,由于财富的对冲作用,死亡风险对于高收入家庭影响并不严重。遗憾的是,中国家庭财富积累与有效对冲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很差,在很大程度上财富无法对冲死亡风险【郭振华,《上海保险》,2018年10月20日。】。
财富不能对冲死亡风险(可以忽略家庭净资产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家庭),这显然是一个有悖于常识的结论。知其然,方知其所以然。财富,尤其是存量财富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到底非正常死亡的概率有多高,哪个群体风险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