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千万别贪便宜(第1页)
买保险千万别贪便宜
买保险,有人说要认品牌,有人说认产品,有人说认价格……更有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甚至从业多年的保险公司职员说,买保险只认大公司的品牌这个观点严重“错误”,大公司的产品很坑,小公司的低价产品却诚意满满。
真的是这样吗?买保险要不要“贪便宜”照顾小公司呢?
很多代理人、经纪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可以迅速拿出一系列证据,说我从业多年,研究着全行业的产品,所有大公司的运营成本、人员成本、职场费用、广告投入、股东利润都要远远高于小公司。紧接着,这类业务员又会丢过来一篇10万+的公众号文章,内容有图有表,有理有据,看着比某些心灵鸡汤写得专业多了。
先明确告诉大家,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是一叶障目,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背后的本质,完全是一部分人为了拿到佣金的一套说辞罢了,与权健的保健品能治愈癌症那套说辞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从互联网上拿过来那些人的一些所谓论据,大家感受一下。
1。广告费用支出多。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大上市险企2016年广告宣传费用支出达241。61亿元,日均6619万元,同比增长56。5%,创历年新高。
四大上市险企的广告宣传费用依次为:中国人寿21。2亿元,中国平安172。46亿元,中国太保45。63亿元,新华保险2。32亿元【朱皓(导师:薛军),《云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6月23日。】。
2。增员费用多。
保险公司开展业务靠业务员,所以需要不断扩充营销队伍。不断地增员会增加人员成本,对于进入保险公司的新人,他们不能为公司赚钱,还会消耗一些额外的培训费用支出及补贴【李思凝(导师:蒋亚娟),《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3月14日。】。
3。运营成本高。
大公司代理人多,内勤办公人员庞杂,办公场所的租金和内外勤的工资(佣金)自然也多,因此产品费率相对较高,而小公司在成本控制上手段更灵活。例如,通过减少或取消业务员队伍,将产品交给第三方保险中介平台销售,成本自然低。
4。大型保险公司(一般特指某安)股东净利润高。
中国某安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每年的净利润有六七百亿人民币,每年给股东不菲的分红。这些净利润和分红来自哪儿?当然都是从每一份保单里赚来的,是从客户缴纳的保费中扣除的。
5。大公司比小公司的产品价格高得离谱。
另外一组证据,来自产品价格的对比表。仔细一看,几乎相同的产品,但价格迥异。貌似真的像代理人、经纪人说的那样,小公司好,大公司都是坑。
表2-3大陆地区部分保险产品对比
同样是保额66万的30岁男性重疾险,友邦一年的保费只有17160元(由于缴费年限是18年,和20年有差别,但不会差很多),最贵的太平人寿一年保费达到27456元,价格相差高达60%。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深深认同这些人的说法,并感谢他们如此细致的分析、为自己着想。
……
看了这些论据,仔细对比了市场上的产品定价,发现这些代理人说得确实没有错,小公司的产品确实比大公司同类型产品便宜很多。
凭着多年积累的经济思维和财经知识转念一想,总感觉哪里逻辑不对。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成本高低、效率高低,不能只看绝对数额,只要每增加一块钱成本能获得更高收益,当然要加大支出,为什么有钱不赚呢?
另外,净利润一定是从客户的保费“抠”出来的吗?专业人士应该知道,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更多是靠投资收益而不是赚取客户的保费,在乎保费收益的只有靠佣金吃饭的代理人。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逻辑陷阱,可以拆分为三个问题:
1。如果上面的逻辑成立,有一家公司服务、产品保障和别人一样好,产品价格却很低,那么大家应该疯抢这家公司的产品,这家公司怎么会是小公司呢?
2。如果产品价格低,各项成本也比同行低,净利润却不高,难道是因为股东或投资人不想赚钱,特意让利给消费者吗?
3。能赚钱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为什么能赚钱的保险公司就不是好保险公司呢?
作出结论要全局考虑,不能一叶障目。费用的高低的确影响净利润,但净利润的高低也要看其他成本和投资收益。
由于很多小公司的财务数据找不到,在此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西水股份(天安保险)、天茂集团(国华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为例进行说明。前两者指代大公司,后两者指代小公司。
先从财务报表数据上看(由于各家公司面临的政策环境没有差别,所以税费不作对比),整体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表2-4四家保险公司部分财务数据对比表
1。大公司与小公司相比,在各项数据上都非常稳健,而小公司波动性较强。
2。大公司支付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比例、管理费支出比例在行业内并不是最高的,反而说明大公司的业务员出单效率高;管理费用比例低反而说明他们的管理是高效的,降低了成本。
3。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
4。前三列数据的高低(也就是市面上诟病大公司的那套说辞),并不影响最后的净利润,利润率的差异说明还有其他影响净利润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