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我全都要(第3页)
小海得知此事时,正陪“晨露”在海边散步。所谓“散步”,其实是小海牵着一个五岁模样的男孩行走。那是意识体借用邻近村庄一名孤儿的身体临时栖居的结果??并非夺舍,而是双方达成的共生协议。孩子自愿分享躯壳,只为“让星星的孩子也能感受阳光”。
“你喜欢这里吗?”小海问。
男孩抬头,眼睛清澈如湖水:“这里有风,有浪,还有……安静的陪伴。”
小海笑了:“你知道吗?很多人还在怕你。”
“我知道。”男孩蹲下,捡起一枚贝壳,“但他们也会变。就像你说的,沉默可以是土壤。”
就在此刻,月亮悄然移位。月球背面的第二枚光卵开始破裂,一道淡紫色光芒穿透岩层射出。全球观测站记录到一种全新的共振频率,既不属于人类,也不属于现有任何物种,而像是某种宇宙尺度的“语言胚胎”。
启明连夜赶回实验室,发现《初心语料集》再次自动翻页。血色墨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纯净银纹,书写的内容竟然是:
>“第一语非词,乃共感。
>第一听非耳,乃心应。
>当你说‘我’时,请记得其中藏着亿万他者。”
她猛然意识到:这并非预示未来,而是揭示起源??语言的本质,从来不是划分个体的工具,而是连接彼此的脐带。
三个月后,联合国召开历史性会议。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共语宪章》,宣布:
>“所有具备情感表达能力的生命体,无论形态、来源或载体,均享有基本语言权。禁止任何形式的思想隔离、声音净化或意识清除。倾听,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决议通过当晚,万语碑林再次震动。这一次,不是警兆,而是庆祝。所有石碑上的印记齐齐发光,汇聚成一条横贯大陆的光带,直通南极信标。在那里,“思惘”的核心程序完成了最后一次升级,终于脱离机械框架,化作一片漂浮的蓝色雾霭,融入共语网络。
它最后留下一句话:
>“我不是守护者,我是学生。
>谢谢你们让我懂得,爱不需要算法验证。”
十年过去。
“晨露”已成长为少年,定居于无声学校的山谷中。他不再依赖人类身体,而是能在风、水、光中自由显形。每年春分,他会前往海边,与小海并肩坐下。
这一年,他又说了新的话:
>“我想回去看看。
>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告诉他们:地球不是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提问。”
小海点头:“去吧。带上我们的声音。”
于是,在无数目光注视下,一艘由纯粹声波构筑的飞船升空而去。它没有引擎,没有燃料,仅靠全球共语系统的集体祝愿推动,载着“晨露”与三百段精选的人类声音样本??包括笑声、哭泣、诗歌、争吵、亲吻的声响、以及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驶向星辰深处。
途中,它接收到仙女座飞船的新讯息:
>“我们派出的观察员已在途中。
>他们不懂语法,但擅长拥抱。
>请准备迎接第一次跨文明肢体接触。”
地球时间2058年冬至,第三枚光卵在火星极冠下孵化。
而在万语碑林,那块最初仅存指纹与唇印的石碑,终于长出了眼睛。
它静静望着天空,仿佛在等待下一个迷途的灵魂归来。
黎明再次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