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后悔(第1页)
中午十二点,食堂开饭的铃声刚响,葛青山跟朱益民打了声招呼,骑着自行车往杨马村赶。
他心里惦记着马长河家的大棚,脚下蹬得飞快,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杨马村村东头。
刚到大棚附近,就看到马长河站在。。。
雪落无声,却在窗玻璃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像谁悄悄流下的眼泪。达瓦扎西没有开灯,只是静静地坐在操作台前,任由屏幕的微光映在脸上。系统刚完成全节点国产化切换,那句“本系统由十四亿人的注视共同守护”还在首页缓缓滚动,如同一句誓言,沉入每一寸数据流深处。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冯家屯小学教室里的那一幕??孩子们围坐在观测井边,手捧纸条,神情庄重得如同宣誓。那个说“我要让土记住我们打赢了一场看不见的仗”的男孩,名叫阿杰。几天前,他悄悄塞给她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我梦见土地会说话,它叫我别怕。”
她把这张纸夹进了工作日志的最后一页。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哲发来的消息:“沈知远交代了,‘静土’计划背后的资金链牵出三个境外NGO,其中一个曾长期资助国内部分高校环保课题。他们不是单纯想操控农业数据,而是要重塑一代人对‘真实’的认知方式??让人习惯怀疑本土经验,依赖外来权威解释一切。”
达瓦扎西盯着这条信息看了很久。
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一个村民来找她,说自家大棚的黄瓜连续三季减产,可系统显示土壤指标一切正常。她亲自去采样送检,结果发现重金属镉超标近两倍。问题出在灌溉渠上游一家偷偷排污的小作坊,而那家作坊的环评报告竟赫然盖着“绿色生态示范单位”的章。
当时她问那村民:“你怎么知道不对劲?”
老人搓着手,声音低沉:“土变了味儿。以前抓一把,湿乎乎带着腥气,现在干巴巴的,捏碎了像灰。”
那一刻她明白了:最原始的感知,往往比最先进的仪器更早察觉异常。
而现在,有人正试图斩断这种感知。
她起身走到档案柜前,翻出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童声数据库”建设初期伦理审查意见书》。当年周博士坚持要在每一条录音上传时加入双重验证机制:一是技术层面的身份加密,二是必须有一名监护人现场签字确认。他曾说:“孩子的话太真,真到足以动摇谎言帝国的地基。我们必须保护它,就像保护火种。”
如今,这团火已经燃了起来。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王海生和几位核心技术人员开会。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让“泥土回声”行动从短期传播转化为长期机制。
“不能只靠感动。”她说,“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信任链条??让每一个普通人,无论识不识字,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监督、留下证据、传递记忆。”
王海生点头:“我们可以开发一套极简版语音录入系统,适配老年机和基础功能手机。用户只需拨打指定号码,按提示说出时间、地点、发现的问题,系统自动定位并生成带时间戳的存证记录。”
“还要加上方言识别模块。”一位年轻女技术员补充,“很多农村老人只会说土话,普通话都说不利索。”
达瓦扎西笑了:“不止要识别,还要反向输出。比如某个村子上报了污染线索,我们就用他们的方言语音推送核实进展,让他们听见自己的声音被回应。”
方案很快敲定。项目代号定为“回音壁”。
一个月后,“回音壁”系统上线试运行。首个接入的是云南怒江的一个傈僳族村落。村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拨通热线,用傈僳语颤巍巍地说:“我家门口那条小河,从前清得能照见人脸,现在漂着白沫,牛都不敢喝。我儿子说是厂子排的,可没人管……你们能不能听我说句话?”
系统自动转译并标记坐标,三天内,当地环保部门联合工作组进驻调查,查封了一家非法洗矿点。处理结果以傈僳语语音包形式回传至全村广播站播放。老奶奶听完,拄着拐杖走到村委会门口,对着录音设备说了句:“谢谢你们,听到了我的声音。”
这句话被收录进“回音壁”首期年度报告,成为封面语。
与此同时,达瓦扎西开始推动一项更大胆的尝试:将“童声数据库”与中小学课程深度融合。她联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推出“大地笔记”计划??全国中小学生每年至少完成一次田野观察任务,内容不限,可以是一段录音、一幅画、一篇日记,甚至是一瓶采集的土壤样本。
试点学校之一的内蒙古某牧区小学,孩子们交上来一堆奇思妙想的作品。有个孩子画了一幅《草原医院》,图中给草根打吊瓶,旁边写着:“医生说草也生病了,我要当草原护士。”另一份录音里,两个孩子争论风滚草是不是“逃跑的植物”,最后达成共识:“它是去别的地方播种希望。”
这些作品被整理成电子档案,上传至“根系计划”附属平台,并赋予唯一数字指纹,永久保存。
有媒体问她:“这样做真的有用吗?一群孩子的童言稚语,能对抗庞大的利益集团?”
她在采访中回答:“你们记得切尔诺贝利吗?事故发生后,苏联科学家最初否认辐射扩散。但一位瑞典教师注意到幼儿园孩子的衣物放射性超标,追查源头,最终揭穿了真相。改变世界的,往往不是权力中心的声音,而是那些不肯沉默的普通人。”
话音落下不久,一场意外事件验证了她的判断。
六月初,广西百色一所乡村小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大地笔记”实践,前往附近山林采集腐殖土样本。一名五年级女生突然指着溪边一片枯黄植被喊道:“这里的树都蔫了!上次来还不是这样!”
老师警觉,立即拍照上传“回音壁”系统。后台AI比对近三年卫星影像和周边节点数据,发现该区域地下水位异常下降,且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骤升。经溯源排查,竟是某能源公司在未申报情况下秘密铺设输油管道,发生微泄漏。
事件曝光后引发全国关注。该公司原以为偏僻山区无人留意,没想到竟被一群小学生“撞破”。舆论哗然之下,监管部门迅速介入,多名责任人被追责。
事后,那个发现异常的女孩在接受采访时腼腆地说:“我只是觉得……树不该这么快就生病。”
这句话再次刷屏。
达瓦扎西看着新闻视频,眼眶发热。她知道,这场战役的胜负手,从来不在服务器机房,而在千千万万个愿意抬头看天、低头看土的心灵之中。
夏末,她收到一封来自贵州的信。寄信人是当初送红布包土的那位老农的儿子。信中写道:
“我妈走了。临走前,她让我一定把这包土交给您。她说,这是咱们寨子最后一块没打农药的地里挖的。她还说,‘告诉达瓦姑娘,我们没忘约定’。”
随信附着一小袋泥土,用旧布裹着,针脚细密,像是母亲亲手缝制。
她捧着袋子坐了很久,最终把它放进保险柜,放在那张林维安的照片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