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考场风波抄袭之徒现端倪(第1页)
齐云深把那张沾泥的纸条在掌心攥了一夜,天没亮就起身,用冷水抹了把脸,袖口一抖,将纸条塞进里衣最深处。他拎起竹箱,踏出门槛时,晨风正吹过巷口,檐角铁马叮当响了两声。
府试考场设在城南贡院,青砖高墙,门口立着石狮,差役挎刀守门。考生排成长队,一个个搜身验牌。轮到齐云深时,那差役捏了捏他的袖袋,皱眉:“你这书生,袖子怎么鼓囊囊的?”
“笔墨纸砚,外加半块干粮。”齐云深笑,“饿极了,怕写着写着晕过去。”
差役哼了一声,挥手放行。
考场是间大敞厅,百来张木案分列左右,每张案后坐一人,间距三尺,互不相望。齐云深按号入座,放下箱子,取出笔墨砚台,一一摆好。他动作不快,但每样东西都放在固定位置——砚台靠右,笔搁横放,草稿纸叠成西折压在左下角。
刚提笔润毫,眼角余光便扫见右侧那人抬头看了他一眼。
不是偷瞄,是明晃晃地看。
那人约莫二十出头,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此刻案上摊着卷子,却一个字未写,草稿纸上只画了几道歪线,像小孩胡涂乱抹。
齐云深不动声色,低头开始答题。
第一题是《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要求破题承题。他照着“古镜今鉴法”走流程:先引朱子注解,再套个治国比喻,最后落回仁政收尾。字迹工整,节奏平稳。
可每写一行,都能感觉到右边那双眼睛又扫过来一次。
第三次抬头时,齐云深故意停笔,蘸墨稍久了些。那人立刻低头,在自己卷子上唰唰抄了几个字。
“呵。”他在心里轻笑一声。
这招他熟。
现代带学生做实验,总有偷看数据的。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不是揭发,而是喂假数据。
他抽出一张旧草稿,假装演算第二题策论题:“如何防河患”。提笔写道:“治水之道,首在筑坝,高九丈,宽五丈,日夜赶工,不可懈怠。”
写完,顺手把这张纸往桌角一推,半露在外。
那边果然又抬头,眼神首勾勾盯住那行字,随即低头誊抄。
齐云深嘴角微动。
九丈?真修这么高的坝,汛期一来,下游半个州都得泡汤。都江堰是怎么修的?分流!疏导!哪有拿命去堵的道理。
他继续写正卷,表面平静,实则耳朵竖着听右边动静。
那人抄得越来越顺,笔尖沙沙响个不停,显然信了这套“高坝理论”。
齐云深等的就是这个。
他换张新草稿,重新列了个方案:“查账为先,稽核工料;分渠导流,设闸控水;三年一检,违者重罚。”这才是他真正的答案。
但他没全写出来,而是在关键处改了个数字——原该是“每十里设一闸”,他写成“每七里设一闸”。
七里太密,成本翻倍,实际操作根本行不通。
然后,这张纸也被他轻轻推到桌边。
那人果然又偷看,抄得飞快,连笔误都没发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
齐云深这才安心写自己的正卷。
他依着“古镜今鉴法”,先合规破题:“水者,民之命脉也……”接着暗嵌都江堰的“深淘滩,低作堰”原理,换成文言表述:“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截。”再引入现代审计思路:“工程银两,当立册公示,百姓可查。”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正写到收尾,忽觉右边袖口一动。
那人竟从袖中抽出一张小纸条,迅速塞进案缝,动作熟练得很。